【來稿】預防青年濫藥,由捍衛精神健康開始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蕭加欣(啟勵扶青會行政總監)

「15歲那年,為掙脫成長路上的束縛,我貿然輟學投身社會。可是,換來的竟是龐大的工作壓力。當時,我一直找不到撫慰孤寂心靈的方法,只好一次又一次服食朋友給我的K仔(氯胺酮),藉此逃避這煩心的世界。」
成功跨出毒海的胡仲文(30歲)
受訪者胡仲文。(作者提供)

仲文年輕時,因為不懂得抒發負面情緒,一直依賴藥物麻醉自己。殊不知藥物竟逐步蠶食他的精神健康和身體。驀然回首,仲文慶幸最終找回活着意義,重返人生正軌。

青年無論身處任何年代,都難以躲避來自學業、工作、個人前途的沉重壓力。壓力偶爾能推動青年成長、勇敢前行;但若處理不當,卻能嚴重影響青年的精神健康,甚至成為一道催命符。香港青年協會於本年5月底公布的《青少年如何處理壓力》研究報告指出,逾六成青年現時備受壓力考驗,頻頻出現焦慮不安、持續失眠等問題。有受訪青年直認缺乏正確的紓壓之法。為了釋放負面情緒,他們曾一度飲酒、濫藥,甚至萌生自殺等消極行為。

事實上,關注青年精神健康早已刻不容緩。根據保安局禁毒處(2017)資料顯示,自2013年起,「壓力/情緒低落」一直身居本港21歲以下青年濫藥主因的第二位(排在首位及第三位分別為「朋輩影響」和「好奇心」)。可見不少濫藥青年誤信服食藥物能助他們減壓,擺脫焦慮及無助。或許有人認為,我們應加強推動教育,讓青年進一步接觸濫藥資訊,便可預防其跨下毒海當中。然而,從我們觀察發現,不少青年其實早已知曉濫藥對人體有害,但他們卻「知其不可而為之」,漠視濫藥帶來之負面後果。由此推斷,我們只有根治問題───協助青年處理壓力及精神健康問題,方能有效遏止其走進濫藥困局。

許多年輕人從小不懂得妥善處理壓力。作為同行者,我們除了為面對壓力的青年送上支持外,更應帶領他們主動認識何謂壓力,從而建立正面思維,將壓力轉化成為其自我鞭策的動力。同時,我們可透過推行各類生活技能項目,如:雜藝訓練、時裝設計,引導青年發掘個人潛能、增強自信,繼而肯定自己的價值。青年學會欣賞個人長處後,將有助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發展。當他們日後面對壓力,定能作出明智抉擇,而非採用消極的處理手法,包括濫藥及酗酒。

除了教導青年逐步駕馭壓力及情緒外,我們還應協助他們敞開心扉,與師長、朋輩分享個人想法及憂慮。然而,我們該如何引領他們「打開天窗說亮話」呢?良好的溝通方式固然不容忽視。我們認為,青年可通過參與群體活動,學會跟一起合作之同輩,以及可信賴的成人建立正面關係,從中加強溝通技巧。待他們日後欲表達心中所想時,更具自信一面。

無論是引導年輕人紓壓,抑或推動預防濫藥教育,我們都不應紙上談兵。與其單單跟青年談及濫藥的負面影響,以及關注精神健康的重要性;我們倒不如展開一系列鞏固青年正向發展的項目,讓他們盡早於成長期裝備自己,從中學習抗逆能力,建立保護元素。我們深信,青年於掌握克服障礙的能力後,自能抵抗負面情緒,甚至進一步支持朋輩,共同活出積極人生。

聯合國「禁止藥物濫用和非法販運國際日」(6月26日)將至,讓我們關注可見的濫藥議題時,不忘看得更多、更遠,為推動本港預防濫藥教育邁進一大步吧!

 

【作者按:個案來源為明愛黃耀南中心 。受訪者胡仲文現修讀本地大專院校之社會科學系。】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