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凡響》帶出不同層面的歧視文化|程沛玉

撰文:育兒教室
出版:更新:

有幸於暑期間優先欣賞《非同凡響》一片,此片令我感受至深的,除了是特殊兒童的純真、照顧者的壓力,還有導演捕捉到現今教育所製造出的矛盾,那些名校生、老師和中產家長的態度、思維和嘴臉實在太神似,當中帶出了不同層面的歧視文化。
你會讓子女涉足深水埗,或讓子女接觸背景、能力等較差的人或跟對方做朋友嗎?
【編按:作者為程沛玉】

以前教室位於深水埗,目的為服務最有需要的一群,不時聽到有家長或其家人不希望帶子女到這「鬼地方」。

有家長分享群組訊息,指部分家長不許其子女跟能力較差,或經常被老師責備的同學交往。

有小一女孩在學校被欺凌,被取笑生得醜、生得蠢,可是在我們眼中她真的一點也不醜、不蠢,只是缺乏支持及鼓勵她的人。

另有學生被排擠的原因之一,是經常被老師當眾指罵他的能力、成績等,間接鼓勵同學歧視他;甚至有接觸過的小學生被老師帶頭欺凌,最終因抵不住壓力而退學。

以上所舉的當然只是個別例子。唯曾跟接觸過的中、小學生作非正式的統計,約九成學生曾在學校親身經歷、目睹或參與欺凌,校園欺凌的普遍性已是不爭的事實。欺凌源自學生欠缺同理心,歧視別人那怕只是一點的不同,但其實學校只是社會的縮影,孩子是我們的鏡子,我們是否早已不自覺地在生活中教育下一代「歧視」呢?

 

這種「歧視教育」讓孩子活在只有「我」,而沒有「我們」的世界、讓孩子變得自我中心,影響社交、自控等能力的發展;沒有同理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學會孝順、尊重、體察及理解父母。

曾有不少人問在教室免交學費的學生會否受歧視。在教室的學生根本不知、無需知、亦不理會那位學生有沒有交學費,在孩子世界原沒有歧視。只要我們以一視同仁的態度,以身示範如何以包融、同理心待人,學生們從不管對方的背景,反而習慣爭著把自己有的食物、文具、喜樂分享。(還記得有位小一男生在放學途中,摘下花朵送給教室每位女孩!)

《非同凡響》寫實呈現香港特殊教育的現況。(劇照)

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除了不要將孩子保護在溫室中,多讓他們接觸不同層面的人和事、擴闊他們的視野,還可透過故事、電影、生活事例學會代入不同人物、角度思考和分析,更可藉此鍛鍊他們的分析力、表達力和批判性思考;當然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身教。趁《非同凡響》還在上映,誠意推薦家長帶子女一同觀看,然後一起代入不同角度討論,以助他們培養「我們」的世界觀。

程沛玉 Rita(專頁:昭悅教室

工作於慈善圑體,同時創辦昭悅教室(首間正向及社交情緒教育社企),推行以科研為証的教法,服務觸及幼兒、小、中、大學學生、家長及老師,深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用不對的方法」,愈難教的學生愈想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