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母關係差曾想自殺 育兒勾起童年 抑鬱媽媽:要與家人坦誠相對

撰文:鄧煥儀
出版:更新:

誕下孩子後,既要照顧家庭,又要應付工作,生活驟然改變,令不少新手媽媽承受無形壓力,甚至引起情緒病。16歲患上抑鬱症的Coco,多年來經歷情緒跌盪,令她更懂得自我覺察。成為新手媽媽後,更重燃她的赤子之心,以孩子角度重新認識世界。「Take it one day at a time(活在當下),要同自己講,幾壞嘅情況,都總會過去。」
攝影:黃舒慧

Coco 16歲時從香港到美國留學,不久後患上抑鬱症。

16歲患抑鬱症

Coco的媽媽是香港人,爸爸是蘇格蘭人,16歲時從香港到美國留學,不久後患上抑鬱症。「突然之間送我到寄宿學校,與香港的生活差天共地。一個學年,有半年落緊雪,剩係留喺兩座大廈入面。當時網絡沒現時發達,同家人一個禮拜都冇聯絡一次,感覺被人孤立咗,開始有負面思想,『點解屋企人要掉我去咁遠嘅地方?』感覺與世界愈來愈有距離。」

當時她的學業開始出現問題,不能專注,亦不願上課,學習態度差,父母察覺到她的不妥,遂讓她去看心理醫生。「我每個星期都很期待去見心理醫生,因為終於有個人明白我,肯聽我講嘢。」

+5

曾萌生自殺念頭

Coco大約20歲回流香港,任職公關,長時間的工作令她日夜顛倒,過度疲勞,同時抑鬱情緒捲土重來。「覺得自己好勁,可以衝呀衝,有幾次喺公司暈低,要坐白車去急症室。有次醫生同我講『你咁樣唔得喎,你而家係過度疲勞,咁落去身體機能可以shut down』,嗰時廿幾歲,我當然好驚。」

醫生的當頭棒喝,令她決心辭掉工作,休息兩個月。「睇返心理醫生,亦回望返自己嘅生活習慣,原來係好唔健康,根本冇時間抖,於是嘗試改變,做運動、食得健康啲。」她形容,情緒最低落的時候,曾萌生自殺念頭。「試過想死,但又未真係跳落街。會諗,但又唔會做。我本身唔覺得生命係一件好兒戲嘅事,所以當我腦裡有這些想法,就覺得『我的天呀,發生什麼事?』。」

懷孕期的情緒起伏

Coco於9個月前成為媽媽,她憶述,懷孕期間曾經歷情緒起跌。「陀住我個女三個月嗰時,我婆婆去世,佢湊大我,係我最親嘅人。身邊個個人都話,『你唔好咁唔開心啦,會動胎氣。』嗰陣唔係傷心,係好嬲,點解你唔俾我有情緒?我知我而家陀緊女,我都唔想影響到,但呢啲嘢係控制唔到,如果你死咗父母,你都會唔開心啦,我覺得身邊啲人講呢啲說話好奇怪。」

除了家人突如其來的離世,Coco懷孕時,更擔心自己會成為產後抑鬱的患者。「4個女人生完仔,3個都係有抑鬱,只係程度不同,呢個係全球性嘅事實。我本身已經有過抑鬱,嗰時擔心生完之後會唔會更加嚴重?女性生完之後,荷爾蒙大變,通常7日後開始出現徵狀,但好好彩,我又冇乜。」

責任不在一個人

隨著年紀漸長,Coco明白並不能完全根治抑鬱症,重要的是學懂管理。「我諗我由細到大,最大嘅問題係成日覺得『都冇人理我㗎啦』,乜都擺哂上身,自己解決。你問我而家有冇抑鬱,我冇,但抑鬱係唔會完全消失,而家係識得點樣管理。最緊要be realistic(現實一點),你係一個普通人,唔會完成到所有事情。覺得自己處理唔到,就識得去ask for help(求助)。唔只係醫生,可能係朋友、老公、工人姐姐。確保自己瞓得夠,多與正面的人一起,飲食健康,做運動,俾多啲時間自己平衡生活和情緒。」

作為新手媽媽,Coco認為,照顧孩子是團隊工作,責任不能落在某一人身上。「接觸很多媽媽,剛生完重返工作,有很多相似之處,就係媽媽唔捨得,覺得內疚。照顧小朋友的責任唔應該落哂去一個人身上,我哋唔係超人嚟㗎嘛,無論家庭成員的組合如何,你都要坦誠去傾,點樣去做,互相協調。」

+8

與父母打開心扉

她提到,在照顧孩子時,不時勾起自己的童年回憶,認為媽媽於懷孕時,不妨與自己的父母坦誠相對。「我同我嘅生母關係唔好,所以我由細到大都視佢為反面例子,我望住佢,然後就做完全相反嘅事情。有時自己心情唔好,發小朋友脾氣,我會好炆自己,點解變咗我最唔鍾意嗰個人。」

「好多時自己做媽媽,會憶起自己過去、如何長大。懷孕係一個好好嘅平台,俾自己睇返,我有咩係好被童年影響到。臨生之前,療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也很重要。你未療癒呢一部分,你同你小朋友做乜都好,都會勾起童年回憶,然後放在孩子身上。坐底同佢哋傾,『媽咪,我都就嚟做媽咪,想同你傾吓,細個你好多時會咁做,係點解呢?』」

Coco補充,對於亞洲人來說,家人之間很少會作這種傾談,然而這種對話十分重要。「如果兩母女、兩父女傾唔到呢啲,唔舒服,咪搵中間人幫手,可以係家人,可以係專業人士。你可以係generational cycle breaker,你唔想呢一樣嘢循環,就喺你嗰代停咗佢,開展一個全新的教養方式,養育一個開心、正面的小朋友。」

+1

察覺病徵 主動求助

遇上情緒問題的媽媽,部分會如Coco般,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況,部分則徘徊在深淵中。Coco表示,如有病徵,要主動求助。「現時人們24小時在線上,但事實我們的思緒不能長時間運作,所以而家全世界咁多人都有焦慮、抑鬱。以前一講情緒病,啲人會話係痴線,要入青山,而家就很普遍。起唔到床、長期好攰,乜都唔想做,唔想見人,都係病徵。察覺自己有需要,可以告訴信任的人,如朋友、家人、伴侶。如果那人覺得自己唔夠資格去同你傾呢啲嘢,就可以去見專業人士。」

Coco補充,除了專業咨詢,亦有社福機構及各種應用程式為有情緒問題的人提供支援,豐儉由人。她又分享,女兒的出生為她帶來正面影響,「大人好多時忘記咗自己嘅赤子之心,見到佢,會從佢嘅角度去睇呢個世界,明白好多嘢其實好簡單。」她又鼓勵在職媽媽要活在當下。「Take it one day at a time,我哋唔係機械人,會有情緒,尤其小朋友頭一年有好多變化,要提醒自己總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