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貼身」育兒法 教出高自控具抗逆能力孩子|譚鴻昌

撰文:育兒教室
出版:更新:

筆者曾在香港的國際學校幼稚園及本地幼稚園擔任過義務教職及觀察工作,發現對於同一情況,雙方的處理方法都不同,各位家長亦可想想你會如何處理。

例如遇到學生有不願意吃的食物,筆者立馬上前打算哄他吃下,但遭到國際學校的老師制止,表示「不應該強迫他」、「要讓他選擇」;而本地幼稚園的老師則如筆者一樣哄學生嚐試。究竟誰對誰錯?

如果有去日本旅行的讀者會否留意到日本的小學生會自行返學放學,筆者對此感覺驚訝。但如筆者上一篇提到,日本人用此方法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上是比較強,是如何做到的呢?

+1

德國心理學家Heidi Keller的研究發現母親的育兒方式主要分為「近位」及「遠位」兩種。近位育兒,是指母親和孩子長期有身體接觸的育兒法;而相對的遠位育兒法,則是以眼神交流、臉部表情及語言表達為主的方法。

日本的媽媽非常擅長了解小朋友的需要,尤其是會預先準備應付會引起吵鬧的事件。而在小朋友2歲前的相處時間上,她們每星期平均只有2小時與小朋友分開,對比歐美國家平均24小時,差異十分明顯。

在日本文化中,將小朋友「外判」與長輩或保姆照顧,夫妻享受二人世界亦是一種不好的表現。

一般歐美的媽媽都是促使孩子自立。剛出生不久依賴媽媽的嬰兒,就考慮讓他一點點開始自立起來。幫助孩子自立的方法之一,便是不斷表揚、褒獎孩子的自我表現。歐美的媽媽認為,孩子吵鬧是一種自我表現和自我主張、十分重要的技能,是成長中的必需品。那種制止孩子吵鬧的衝動,會剝奪孩子學習重要教訓的機會。相比之下,日本的近位育兒法可能顯得有些「痴身」。

要理解典型的日本育兒法的成果,首先要理解自我控制能力。所謂自我控制,即指是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行為、思考、注意力等的監控能力。包括聆聽爸媽說話的能力、自己能從傷痛情感中振作的能力、將必須要做的事情堅持完成的能力、失敗後的抗逆力等。

Heidi Keller認為,日本的近位育兒法,和幼兒期的自我控制能力息息相關。換言之,一般的日本孩子就比歐美的孩子自我控制力更強。而歐美的遠位育兒法則是一種拓展幼兒期自我認知能力的方法。所謂自我認知能力,則是一種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情感與他人不同的能力。

參考資料:Heidi Keller(2012), Attachment and Culture

作者:譚鴻昌(註冊社工及認證家長教練)

作者機構網站:https://www.dadsnetworkhk.org/

從事社福工作十餘年,有感香港社會對爸爸的服務及支援不足,故加入DADs Network工作,分享父職教養心得,及組織香港的爸爸、推動積極父職運動(Active Fathering)。

機構簡介:

香港父職服務機構DADs Network於2015年成立,志於推動積極父職(Active Fathering)及組織香港爸爸建立互助平台。機構於2016至今,與香港幼稚園及小學、社福機構舉行超過70場名為「與爸爸有個約會」的父職講座,提醒香港爸爸需要多參與孩子教養工作。當中95%參加者於活動後都表示願意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並承諾願意與孩子定期約會。機構會定期進行聚會,讓爸爸互相交流分享親職教養心得,組織全港首個純爸爸教養互助平台。

相關文章:專注力分5種 2個遊戲讓小朋友更懂「專心」|譚鴻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