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哥本哈根民主峰會 是否成為蔡英文的「開羅會議」

撰文:廖士鋒
出版:更新:

台灣的外交突破大有再下一城之勢。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消失,2020年6月18日於即將於丹麥舉辦第三屆「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Copenhagen Democracy Summit),主辦方「民主聯盟基金會」(Alliance of Democracies Foundation)邀請蔡英文發表視訊演說,頭銜更冠以「中華民國台灣總統」(President of ROC Taiwan),消息一出,台灣媒體隨即大加報道,儼然是不可忽視的成就。

2020年蔡英文將應邀以「錄像」的方式參與6月18至19日第3屆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視訊會議,屆時將向國際社會分享台灣防疫成果及民主經驗。(截自Alliance of Democracies)

台版「開羅會議」?

蔡英文能獲邀參與6月18日哥本哈根民主峰會、甚至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同場,放在台灣與美國斷交以來的國際環境演變脈絡來看,幾乎是一場如同1943年中英美三國開羅會議般的重要外交突破。

中國的歷史教科書總是認為,當年開羅會議是中國擺脱近代不平等地位(半封建、半殖民)的象徵,藉由在二戰當中對盟軍牽制日軍的貢獻,再加上獨力支撐抗日戰爭且未投降的努力被重視,因而得以在1840年鴉片戰爭百年後擠身「世界四強」。

而台灣在多年的兩岸外交鬥爭處於劣勢,此次終於在疫情變局當中能夠參與美國現任與數位前任國務卿也列為座上賓的活動,再加上澳洲前總理、香港黃之鋒等人,無異於也是擠身「民主列強」。

1943年中英美三國開羅會議,蔣中正(左)及中國國民政府認為自始擠身四強。(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虛幻的誘惑

然則中國的教科書也常提到,緊接着開羅會議之後1945年雅爾塔會議,美英蘇三強擬定了劃分戰後勢力範圍的準則,並且英美二強基於各自國家利益,為催促蘇聯對日出兵,同意「外蒙古保持現狀」以及恢復蘇聯在中國東北的「特權」,使得甫在開羅會議上亮麗登場的中國國民政府,其領土主權受到極大的損害,而國府無可奈何。

台灣這次參與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與開羅會議相似之處在於,參會基礎並非建立於軍事或政治實力的強盛,而主要是「側面」作用,例如二戰英美的焦點擺在歐洲與德軍,日軍並不是首要;目前美國政府的主要戰場並不在台灣海峽,而是弭平社會紛爭、疫情究責以及競選。

以台灣來說,台灣連續兩年受邀參與哥本哈根峰會(2019年由外交部長吳釗燮參加),主軸卻都是以「反中」為前提,講題分別是 「台灣:威脅下的民主政體」、「在COVID-19疫情中捍衛民主」,可謂契合當前美國對北京的戰略需要,不過敢當反中先鋒的台灣,真的戳中世界民主發展的困境了嗎?比如現在台灣失業率且在節節上升、貧富不均與居住正義問題皆未緩解,依恃外部因素的民主終究不是長遠之計。

1945年雅爾塔會議,為求蘇聯對日作戰、減緩自身軍士傷亡,英國與美國不惜犧牲中國主權。(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須警惕雅爾塔會議復活的可能性

此次視訊外交並不是首開先河,2017年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即以遠程出席機器人(telepresence robot)透過視訊直播參與聯合國「互聯網治理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突破無法入場的困境,這次剛好又藉着疫情,會議以視像會議召開,蔡英文的參與模式也相當順理成章。

這個安排的合理之處在於,雖然台灣總統與美國現任國務卿同台,卻不是實體會面,且主辦單位更是民間組織,這也不會讓哪一國政府承受中共的外交壓力;對美國來說,與台灣總統在非官方場合同台發言,既沒有違反一中原則,也沒有違背對台友好的承諾,系在兩岸間遊走自如,就像是5月18日世界衛生大會(WHA)對於台灣參與案予以口頭支持,但未提案一樣。

但是我們都知道,目前美國即將邁入競選期,而現任者支持度居於落後,一定程度的仇恨動員,是激起選票的不二法門,但是疫情若反撲可能會進一步衝擊經濟民生、美國十年榮景也已面臨衰退威脅,如此而言,劇烈波動的中美關係一旦持久,則美國將何以再次偉大?現在美國政府在兩岸間的遊走,會不會轉眼(例如選後)又變成「不脱鈎」了?台灣大選前後蔡英文的政策態度有不少變化即是一例,倘是如此,中美關係若有轉折,則台灣在國際間的位置跟能力,都還需要更多的思辨與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