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何成功製造「華為問題」?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為應對美國的華為封殺令,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於7月16日透露,自5月15日後已未再接受華為的訂單,台積電亦未計劃在9月15日禁令生效日後繼續向華為供貨,不過董事長劉德音仍留有餘地,指有待美國公布「最終法規釋義」,才會確認是否「斷供」。
實則無論是對華為,亦或是對華整體戰略,美國對中國的蟒蛇攻勢愈收愈緊,科技上「以本傷人」有之,然而其間亦展示出華府的議題塑造能力。

實則無論是對華為,亦或是對華整體戰略,美國對中國的蟒蛇攻勢愈收愈緊,科技上「以本傷人」有之,然而其間亦展示出華府的議題塑造能力。(資料圖片)

做生意講性價比抑或信任?

西方陣營在上一代通訊系統,就已經使用華為的方案、技術和設備,當時的基建投標的要求主要是價廉物美。有見及此,當美國要打擊華為,就必須要扭轉原有的思維方向,促使盟友們舉動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介入市場競爭之中。

做生意可以只講性價比,但也可以講求長遠信任。美國近兩三年來便明裡發布安全報告,暗裡就放料給傳媒,指控華為的優勢建基於盜竊商業機密、侵犯知識產權、賄賂政要、收受政府補貼等等不公手段,產品更疑似裝置後門程式,危害國家安全,所以不應再任由這間中國公司坐大,以免尾大不掉。

有效敘事不在於完全真實,而在於內容和形式上有說服力。後門程式一說無確鑿證據,美國竊聽監控則路人皆知,但一如澳洲總理莫里森所言,又如內地知名學者金燦榮所判斷,西方陣營一向視中國為生意夥伴,至於美國則是無論怎吵架都是自家朋友,更何況這些年來疑華氣氛甚囂塵上,中西之間的互信耗損不少。

加拿大自2018年底已捲入孟晚舟案,中國就此祭出「限加令」。圖為2019月9日孟晚舟離開加拿大溫哥華的住所,前往法院出席聆訊。(資料圖片/路透社)

澳加英歐日各有對華「負面清單」

澳洲:就「中國干政」、南海部署、新冠肺炎等等爭議,中國祭出「限澳令」。
加拿大:自2018年底已捲入孟晚舟案,中國就此祭出「限加令」。
英國:香港問題和新冠疫情觸發兩國齟齬,英揆直指中國是「潛在有敵意的國家」。
歐盟:《中歐投資協定》談判6年無果,歐方又明言防範外方企業「爆買」歐洲高科技公司,並留意到中國在中東歐擴大影響力。
日本:「中國威脅論」多年來大行其道,釣魚島和東海爭議持續。

沒錯,中國是繞不開的龐大經濟體,是世界工廠也是消費重鎮,各國亦不一定相信美國那一堆「百步笑五十步」的指控,歐日更明顯不想跟北京鬧翻,可是縱觀上述「負面清單」,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雙方互信有極限,雖然完全談不上破裂,但就會保持距離,重要基建如5G就不由得中企分餅仔了。

必須指出的是,美國的「以本傷人」是鐵一般的事實,政治上強力向「盟友」施壓不在話下,科技上亦動搖華為的供應鏈,致使各國官商不得不顧及5G基建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有需要考慮到華為倒下的風險。在華府長臂管轄之下,台積電之類企業亦被迫「選邊站」,「美國因素」滲進了對大陸的商貿活動。

美國的「以本傷人」是鐵一般的事實,政治上強力向「盟友」施壓不在話下,科技上亦動搖華為的供應鏈,致使各國官商不得不顧及5G基建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有需要考慮到華為倒下的風險。(資料圖片)

5G基建屬於特殊國安事項

美國軟硬兼施之下,陣營內部的同步率已顯著提高,英日澳三國公開封殺華為,加拿大和新西蘭則沒有電訊商採用華為5G方案,歐盟亦透露會將華為剔出核心網絡供應商之外。中方遭受歧視待遇,當然有能力一對一加以反制,但當對手已協調出一致方向,如再堅持就華為問題以一敵眾,大概就不那麼划算了。

華為風波是一個警號,可以看到美方從無到有地製造出「華為問題」,短短兩年間將這議題「正常化」,於是乎「必須限制華為」驟然成為陣營共識,需要討論的就僅是「封殺程度」。

對中國來說,所幸是美方對盟友要求多多但口惠而實不至,在華為風波中主要還是依靠單邊主義制裁硬碰硬;若非5G基建事關不容有失的國家電訊系統,擊中各國憂慮,相信其政治盤算也不會發揮當下的動員效果。儘管如此,這種趨勢對北京絕不是好兆頭,亟須總結經驗以防華府在其他範疇重施故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