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史上最無感的台股新高點

撰文:屈彥辰
出版:更新:

在一陣驚呼聲中,台灣股市今天(27日)早上9時17分,指數站上12686.36點,超越台股在1990年2月12日創下的12682.41點,創下歷史新高,隨後於9時18分指數回跌,惟台股漲勢在預期之內。

對比之下,2020年7月27日的台股新高點讓人相當無感。過去的台股屢創新高,正值台灣經濟仍在衝刺騰飛的時候,也是一個台灣在工業化後期、即將迎向下一個經濟發展階段的時期,台灣所欲扶持的核心戰略產業正發揮着外溢效應,這效應讓台灣人民有感,時稱「台灣錢,淹腳目」。台灣人們肯努力便有錢賺,民生經濟發達,消費興盛,需求和供給保持一種持續成長的平衡,是故1990年有那樣的台股歷史高點並不意外,儘管隨之而來的是,長達8個月的大崩盤走勢,同年10月12日,出現2485.25的低點,波段跌幅達10197點。這種股市狂歡過後的泡沫化,對持有大量金融商品的股民來講,自然是一大傷害。不過台灣的民生經濟仍像活水般,持續活絡台灣的經濟發展,一般人雖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影響,至少還未失去工作機會。

2020年,則是經濟學家及投資大老都承認過去的經濟學預測或脈絡可能已不再可靠的一年。甫一進入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重創世界倚賴的消費市場,尤其當中國大陸所繫的需求端跟供給端同時停滯,讓仰賴製造業的國家以及擔任研發端的國家都受到影響。

就以台灣外銷訂單的類別為例,截至2020年6月,台灣的化學品衰退20.06%、基本金屬衰退15.93%、塑橡膠製品衰退9.99%、機械衰退5.05%,台灣的資通訊產品以及電子產品則逆勢成長,皆有15%以上的成長;而美國的高階技術人才則開始出現「在家辦公」的情況,基層勞工則出現大量失業,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5月份就業人口比率(就業人數佔美國成年人口的百分比)下降至 52.8%,意味着47.2%的美國人處於無業、甚至失業。

也就是說,不論是台灣股市,又或是從2020年3月跌至2萬點以下的美國股市,都出現了民生經濟(實體經濟)與股市脱鈎的現象,眼下得以谷底反彈(台股2016年後即一直維持漲勢),實因核心產業的幫助,又或者是得益於遊資湧入所致。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曾撰文指出,當前美國股市與實質經濟脱節,有更深層的原因:投資人買股票,一部分是因為沒有別的、更好投資去處,就某種意義而言,股市表現強,正是因為整體經濟很弱。克魯曼意指,過去經濟學家想像的股市與經濟間的連動性,就他來看是薄弱的,「股市不等於經濟」,股市表現與實質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總是鬆散的,甚至於不存在,股市的表現大致受貪婪與恐懼之間的擺盪驅動。

當前的台股表現則是因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欣欣向榮、台幣走強使然,台積電的股價在台積電「美國存託憑證(ADR)」大漲下,推升台積電股價創422.5元的歷史新高,台積電股價大漲成為帶動台股的動能,終創下台股新高點。然而,台積電的股價創新高、2020年台股創下歷史新高等,呈現的是金融面的繁榮不等於在民生經濟面向的「有感」。

台股27日在台積電奔漲停激勵下,大漲逾382點,台積電股價盤中新台幣424.5元,再創歷史新高點,但隨後高檔震盪,在12600點大關附近徘徊。(中央社)

1990年代的台股大漲,那是一種奠基於經濟發展良好的人人有獎、沒投資金融產品也受金融面向之惠的「均榮」,如今的站上新高試問除了手頭上持有台積電股票的投資人外,誰人有感於這種金融繁榮的外溢?這並非否定台灣金融面向的此刻榮景,而是必須回過頭來思考,當台灣一股腦地衝刺金融面數字時,主政者並持金融數據高呼「此乃政績也」,最為根本的民生經濟、就業問題、後疫情時代到來的經濟衝擊等問題,台灣政府準備好了嗎?

金融產業擔任企業發展的銀根支柱,但是當金融產業成為少數人把玩財務槓桿的工具時,社會財富又該如何重分配?經濟發展形成越向上而富者越少的金字塔是常態,可忽視財富分配、邁向成王敗寇的發展型態會是台灣之幸?信手對照1990年和2020年的金融榮景,無怪乎台股史上新高點也成了一列史上最無感的經濟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