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阿扎爾訪台實惠未至 台灣「美」夢難成真

撰文:孟芹府
出版:更新:

美國衛生部長阿扎爾(Alex Azar)8月9日抵台,接連公開會晤多名台灣政要,如蔡英文、台副總統賴清德、台外交部長吳釗燮、台衛福部長陳時中、台前副總統陳建仁等。阿扎爾8月12日離台,留下一片台美友好的台灣人民想像。

阿扎爾訪台期間,不停強調其是為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捎來信息,肯定台灣的公衛領導地位。他宣稱,此行至少有三個目的,一是肯定台灣作為開放民主社會,在因應疫情方面展現高度透明和成功;二是重申台灣是美國長期夥伴和友人,凸顯美台在健康和公衛領域的廣泛合作經驗;三是傳達台灣對全球公衛貢獻良多,台灣在全球公衛的領導地位值得受國際認可。

於阿扎爾訪台的前夕,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8月7日刊登報道,指出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一手否決了美國國務院及國安委員會欲推動台美洽簽自由貿易協定( FTA)的提案,原因是他認為「雖然台灣方面承諾解決問題,但貿易保護主義限制了美國牛肉和豬肉進入(台灣)市場。」

無獨有偶,賴清德8月11日接待阿扎爾午宴的地點即為台灣牛肉進口的大宗──美福肉品轄下的飯店,不知這是賴清德碰巧選到的「巧合」,還是阿扎爾選擇的「暗示」?不論如何,難免讓人有所政治聯想。

從更宏觀的中美博弈來看,美國總統選舉在即,特朗普及對手拜登(Joe Biden)都在大打「反中牌」,正式投票前三個月,彼此比拼的是誰反中喊得最震耳欲聾,這針對的是美國內部,需要「說服」選民並轉移注意力,指涉「他們的窘境是中國造成的」。實際上,中美依舊停在「博弈,但有彈性空間」的階段,尤其在2020年下半年迎來「後疫情時代」,中美雙方都已被新冠肺炎攪得精疲力竭,比起上升博弈的等級,更有可能在經濟優先的前提下,雙方都選擇放緩博弈的力道,如美國需要中國的消費市場,中國需要美國在貿易問題及相關衍生出的問題上放行(譬如華為、5G等)。

長年以來,台灣島內反對美豬進口聲音強烈。(網絡圖片)

賴清德8月11日午宴阿扎時,稱阿扎爾是自1979年以來,到訪層級最高的美國內閣官員,這除了是「台美關係的一大步,也代表台美關係的實質性進展」,台外交部此前更稱阿扎爾訪台足證近年來在台美共同努力下,雙方互信基礎穩固,溝通順暢,同時也彰顯美國對台灣的堅定支持與台美緊密友好關係。

然而,綜觀台灣今(2020)年5月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的過程,美國沒有實際為台灣提案便是事實,不論阿扎爾如何號稱他多麼挺台、為台灣發聲,實的來講沒提就是沒提,台灣方面所稱的「理念相近國家」也是如此,美方及親西方國家的行為實際就是一種「敲邊鼓」。究其原因,西方國家包含美國在內,終究是不想跟中國在極具政治爭議的議題上徹底鬧翻,國際格局依舊是中美博弈而未上升至更高層次的衝突,法國總統馬克龍( Emmanuel Macron)2019年10月發表的談話,已為今日的中美博弈,拋出法國此後應當如何看待的立場。

馬克龍曾表示,西方忽視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新興力量崛起的事實。(資料圖片)

馬克龍當時談話稱,「我們正經歷西方世界霸權的終結。從18世紀起,我們就適應了建立在西方霸權基礎上的國際秩序。西方霸權體現為18世紀經歷啟蒙運動的法國霸權、19世紀經歷工業革命的英國霸權和20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擁有經濟和政治統治地位的美國霸權。但是,現在一切都變了,一切都被西方所犯的錯誤和美國政府近些年來的選擇所顛覆」,又稱「西方忽視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新興力量崛起的事實。這些國家在建構國際秩序方面比我們更加具有想像力,而歐洲已經有點失去了這些,國際秩序在重新洗牌。」馬克龍拋出的是,歐美必須承認權力正在轉移的事實,且暗示美國正逐漸失去保持霸權地位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台灣口中的理念相近國家就不可能為了台灣跟中國翻臉,美國本身都倚靠著中國這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如此重要的貿易往來豈是說斷就斷?

是故,總的來講,美國「演」的挺台、說的挺台,儘管是讓中國感到「不舒服」,北京方面自然也會照稿演出跳跳腳,而美方「口惠而實不至」也不是第一次。真正的台美實質進展,應是軍事、經濟等硬實力的深化往來有了著落,退一步言之,較為軟性的台美FTA都被萊特海澤親手否決,最硬的軍事同盟台灣還在幻想嗎?阿扎訪台,跟陳時中簽了「醫衛合作瞭解備忘錄」(MOU),引發台灣社會的「群體歡愉」,但這項MOU究竟有沒有拘束力,簽署的雙方也十分清楚;此外,阿扎爾日前參觀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時,台灣主動提出美方是否可供應疫苗給台灣,對方僅承諾「帶回討論」,無疑是給台灣碰了軟釘子。美國口水噴得多,受限於國際格局,台灣仍舊拿不到半點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