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八佰》】歷史虛無或美化國軍 《八佰》折射出的兩岸爭論

撰文:張育銘
出版:更新:

抗戰題材電影《八佰》在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撤檔年餘後,2020年8月21日開始上映。孤軍《八佰》歸來,扛起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電影市場「救市」大旗。惟本片還未公開上映,就已屢屢引起爭議,在台海兩岸、華人世界中備受關注。本組議題針對外界輿論對《八佰》的反應,從史實、史觀、影視產業、話語權、意識形態、歷史爭論以及當代日本對侵華的態度等幾個面向,進行討論。

8月14日晚,電影《八佰》在上海部分戲院放映優先場,該片的正式上映日期為8月21日。圖為戲院屏幕播放《八佰》宣傳片。(中新社)

電影《八佰》近期在中國大陸上映,而由於它的話題性和爭議性,加上這是疫情後大陸影院恢復營運迎來的第一部「國產大片」,使得《八佰》的票房長紅、討論不斷。2020年8月21日迎來《八佰》的首映,中國大陸的單日票房高達1.3億元(人民幣,下同)。截至24日累計票房已逾9億。

《八佰》由管虎導演,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歷史中實際約420人)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該片也是大陸電影人首次完成全片IMAX攝影機拍攝的嘗試。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尹鴻於2020年8月20日《央廣網》發表文章評電影《八佰》,以「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為題給予它極高的評價,尹鴻寫道「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代表了當前中國電影的最高製作水準,絲毫不遜色國際一流電影。」

另一方面,此部電影也是極具爭議的,在尚未上映前,大陸輿論便不斷有批評的聲音,這為這部電影有「假借歷史碎片掩蓋歷史」、「歷史虛無主義」、「美化國軍抗戰」等問題。而《八佰》也成為中國大陸內部左右之爭、小粉紅和自由派的新輿論戰場。

從電影本身來說,外界認為它採用「硬現實主義」來深刻記載「八百壯士」抗日守護四行倉庫的故事,而它不同於中國影視「抗日神劇」的浮誇、浪漫、必勝等影視元素,對這場「敗仗」採取一種寫實、深刻和殘酷的敘事手法,因此更讓觀眾具有沉浸式的帶入感。

不過外界對於《八佰》的「刪減」和中國電影的審查制度仍然存在抱怨的聲浪。另一方面,這也帶出一些歷史問題,究竟中國共產黨如何看待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角色,以及誰才是對日抗戰的中流砥柱等相關問題。過去中國大陸在講述抗日曆史、國共內戰的影視作品中,往往弱化﹑卑鄙化國軍的形象,而此次《八佰》是否代表某種程度的反轉,也是外界的關注。這些話題必然延伸到中共對於抗戰歷史的重構,顯然大陸社會對於《八佰》的討論將會是探問這段歷史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電影《八佰》成為中國大陸內部左右之爭、小粉紅和自由派的新輿論戰場。(多维新聞劉洋製圖)

以官方最終讓《八佰》上映的情況來看,中共對於國軍抗日的評價似乎保留一種開放性,至少願意讓「子彈飛一會兒」,而它最終不會是全然肯定也不是全然否定,而是需要具體就事論事,也需要外界的共同參與討論。如果只是單純的陷入立場之爭,那麼就僅是淪為「歷史虛無主義」和「美化國軍抗戰」的兩個極端之中,也無法讓這段歷史被重新還原。

另一方面,透過《八佰》的上映,台灣社會也在和中共的競爭關係中,陷入對於抗戰歷史的反思,形成兩岸對這段歷史的話語權爭奪戰。但台灣社會主流的「去中國化」似乎使得對這段歷史的詮釋全然放棄,因此只能「拱手讓人」,但台灣社會又會批評中共對於歷史刻意的扭曲和改寫,便形成一種尷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