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八佰》】一進一退 兩岸抗戰史話語權的背離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抗戰題材電影《八佰》在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撤檔年餘後,2020年8月21日開始上映。孤軍《八佰》歸來,扛起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電影市場「救市」大旗。惟本片還未公開上映,就已屢屢引起爭議,在台海兩岸、華人世界中備受關注。本組議題【爭議《八佰》】針對外界輿論對《八佰》的反應,從史實、史觀、影視產業、話語權、意識形態、歷史爭論以及當代日本對侵華的態度等幾個面向,進行討論。

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中,國軍第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帶領「八百壯士」,以傷斃日軍200餘名、國軍傷亡37人的代價,死守上海蘇州河畔四行倉庫(今四行倉庫抗戰舊址)4個晝夜。(資料圖片)

從區別「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以及原本的「八年抗戰」是否延長為「十四年抗戰」,到爭論誰才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有關於「到底誰領導了抗日戰爭」的話題,始終是兩岸分治迄今,無論是國民黨與共產黨,乃至於兩岸民間關注度非常高的話題。近期,中國大陸上映了原訂於2019年就要上檔的抗戰電影《八佰》,講述在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中,國軍第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帶領「八百壯士」,以傷斃日軍200餘名、國軍傷亡37人的代價,死守上海蘇州河畔四行倉庫(今四行倉庫抗戰舊址)4個晝夜的歷史。

然而,經歷數次政黨輪替,「本土化」史觀被奉為圭臬,自2016年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台灣政府就再未曾主辦過任何一場關於抗戰史的學術研討會,就連蔡英文在2019年「雙十國慶演說」與2020年就職演說上僅提「過去七十年來」的「中華民國台灣」,完全不提「中華民國」實有百餘年的發展歲月。其次,制定《108課綱》、新編高中歷史教科書上路後,對於抗戰的描述也極力的簡化,甚至闕而弗錄。

今台灣歷史課本隱去的淞滬會戰

在台灣現行五個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只有泰宇版對「淞滬會戰」隻字未提,其餘版本則是或多或少的提及。像是南一版只有在圖6-6「日軍侵華路線」的地圖裏,標註「淞滬戰役(1937年)」,在課文或附註中均無對「淞滬會戰」的描述。而翰林版在「七七事變後」稱:「日軍進佔北平、天津等地;8月日軍又進攻上海,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依據《108課綱》編寫的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南一版對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僅僅只有一張「日軍侵華路線圖」,並無課文敘述。(許陳品/多維新聞)

真正提到「淞滬會戰」的,只有龍騰版與三民版,其中又以三民版的敘述最多。龍騰版在第六章第一節「近代東亞局勢的發展—日本在亞洲的侵略」中,在「盧溝橋事變」後緊接著稱:「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會戰爆發,國民政府向西南遷徙,11月將首都遷往重慶」。三民版除了於第六章第一節「戰爭與和平—東亞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日戰爭—八年抗戰前期」,在附圖6-2「中國對日抗戰形勢圖」特別標記「淞滬會戰 1937.8.13」,更在課文描述:

日本軍方相信中國政府將迅速投降,因此大量增兵,於8月13日在上海發動攻擊,史稱『八一三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死守上海三個月後撤退,11月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12月日軍佔領南京。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歷史第二冊》(三民版)

大陸教科書:肯定正面戰場的淞滬會戰

相比台灣歷史課本多數版本避談或只略提淞滬會戰,中國大陸高中歷史教科書則是大方許多。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4課「正面戰場、敵後戰場和抗日戰爭的勝利」部分,不僅將淞滬會戰與忻口會戰、台兒莊大捷、武漢會戰稱作「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主要作戰」,具體肯定國軍在正面戰場的貢獻,而後更在課文稱:

1937 年8 月13 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將侵略矛頭指向國民政府統治的中心區域。國民政府奮起自衛,組織了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斃傷日軍4萬餘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最後,日軍佔領上海,淞滬會戰結束。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近年中國大陸官方強調「兩個一百年」(中共建黨百年、建政百年),主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梳理自清中葉鴉片戰爭以來受到的屈辱,乃至於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個逐漸走向民族復興的堅苦卓絕歷程,既符合中共在民國初年建黨以來「救亡圖存」的創黨初衷,又彰顯習近平不斷重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宣示。

1937年11月,死守四行倉庫的孤軍退守至上海英國租界後,遭英國以中立為藉口拒絕移交給國府,強行扣留在租界裏,團長謝晉元(左)則在受監禁期間繼續率領官兵舉行精神升旗儀式。(抗日戰爭紀念網)

重視抗戰 重塑政權正當性

長期將「反共抗俄」作為基本國策的國民黨政府,將共產黨描繪成「抗戰中成長的中共」:

七七抗日的號角聲響起後,中共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戴起青天白日帽徽,取得合法地位,以『共赴國難』作號召,分散到華北、華中建立敵後據點,從事『獨立自主』的抗日戰爭。這時候他們利用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重整下層社會,蓄積力量以爭天下。……抗戰初起,中共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總人數不超過四萬,擁有一個根據地,到了八年抗戰勝利時,中共已發展到擁有十九塊『解放區』,一億人口,軍隊近百萬人的國中之國,因此毛澤東在戰後敢於誇口說『要出兩個太陽』。……(抗戰)勝利來得突然,復原的準備不及,政府手忙腳亂時,覬覦一旁的中共則從旁進行土地和權力的爭奪。因此,當日本一投降,中國的內戰烽火便隨之燃起。
台灣「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第二冊》

今天的國民黨對於抗戰歷史的論述也逐漸不再強調,例如,台灣人集中使用的臉書(Facebook),國民黨粉專幾乎極少提及抗戰,也許是由於抗戰乃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的主因,在兩岸敵對意識高漲的當下,國民黨擔心被「抹紅」,故加以淡化;僅在較多海外華人用戶的推特(Twitter)官方帳號裏常提及抗戰、北伐、建軍建國的歷史,可是此平台主要受眾並不是能讓國民黨獲得選票的台灣人,在台灣內部,國民黨淡化抗戰史的趨勢明顯。

而今台灣的官方與民間親綠陣營,對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前的歷史記憶逐漸淡化、隱去,特別是對抗戰議題極為冷淡與忽視,即使是談到抗日戰爭,教科書不是追究1938年國府「花園口決堤」的戰爭責任,就是檢討盟軍空襲台灣、日本所共同造成的傷害,意圖藉此建構「日台一體」的史觀,完全剝離了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大歷史脈絡。

抗戰史在台灣越來越不被注意,圖為國民黨2018年遊行慶祝抗戰勝利。(塗柏鏗/多維新聞)

就在台灣藍綠全面棄守對國府抗戰史的詮釋權之際,中國大陸官方反其道而行,藉由在統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肯定國軍在「正面戰場」的抗日貢獻,不僅襯托出當時中共在敵後戰場牽制日軍的具體作為,更藉此宣揚抗戰期間中共「已深受中國人的愛戴與支持」、「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進一步突顯共產黨在戰後繼續發動的共產主義革命與建立全國性政權的正當性。抗戰電影《八佰》的開拍、上映,皆由中國大陸所實現,也正能說明兩岸在抗戰史話語權的此消彼長。而今一味指責大陸導演執導作品的缺失,自身卻未能重視抗戰史的論述,台灣早已落入進退失據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