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能走出什麼「第三條路」?

撰文:林嘉禾
出版:更新:

近日國民黨中常會討論了先前改革委員會建議案,在不修黨章前提下通過兩岸論述,全面回歸馬英九時期的「九二共識」基準點,只是更強調了「中華民國」。但該黨主席江啟臣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屢屢提到國民黨應思考統獨之外的「第三條路」,更添論述上的模糊性。

為何「第三條路」會讓人搞不清楚意涵是什麼,畢竟按國民黨的立場,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與《增修條文》,國家統一是唯一一條路,國民黨若是既反台獨又不統一,豈不是「違憲」?一個將《憲法》掛在嘴邊不斷提起的兩岸論述,卻不想依據《憲法》明定的條文來推展未來方向,這樣「打着紅旗反紅旗」,如何讓人信服?

江啟臣任內,國民黨確定2020年全代會主軸為「護台灣、保民主、拚未來」,乍看與民進黨的論調並無二致。(中央社)

就這個意義來說,如果江啟臣有意討論兩岸論述、並協助國民黨形塑對終局方案的共識,則除了難免會有些矛盾外,更將涉及到非常模糊的光譜當中,陷入方案取捨的糾結。誠然,第三條路可以是「不統不獨」、也有許多其他新舊選擇,諸如東亞傳統的宗藩體制、當代的聯邦制度等等,但這其實並不是方向,而是決定方向後的細節。

說穿了,統獨或第三條路,都是兩岸「終局方案」的一種,國民黨願意面對迴避已久的「終局方案」,固然已是有所突破,但該黨對於何為終局目標以及如何達成,則仍是付之闕如。簡單說,江啟臣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指出了問題(「第三條路」出現在專訪、未出現在「江八點」內),但不願意擘劃方向。

就方向而言,到底有沒有「第三條路」?其實這是非常曖昧的問題、甚至是假議題。因為如今在台灣看到的很多「第三條路」想象,抽絲剝繭後不過都是統獨兩條路徑的細節版本差異,只是用「第三」來為自己「去污名」。畢竟洋葱剝到最後,只要認為兩岸都是中國,就算是統的光譜;反之若認為「中國」是「他者」,就是獨的光譜。

2020年韓國瑜敗選後,國民黨像是失了魂般,毫無戰鬥力,面對該黨與藍營期待的「改革」,補選上任後的江啟臣卻拿不出成績。曇花一現的「佔領立法院」旋即被民進黨攻滅、高雄市長補選更是一蹋胡塗,李眉蓁得票竟連韓國瑜的三成都跨不過,更別提面對蔡英文政府防疫、外交、內政的諸多輿論質疑,國民黨皆未能組織政治力量發揮作用。江啟臣上任後最明顯的改變,大概就是對中國大陸有着更強硬的主權立場了。

但江啟臣與國民黨也不應漠視,當蔡英文不斷挪移其所謂「維持」的現狀的同時,「中華民國」意涵在台灣也發生改變,從蔡英文大肆論述「七十年來的中華民國」、再到一度拿掉括號的「台灣」、以及台外交部不斷更改駐外館處頭貼、甚至將護照改版在視覺上幾乎刪除「REPUBLIC OF CHINA」,都顯示了「中華民國」跟着「現狀」的位移。

江啟臣此番提出「江八點」,其中對「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的強調,不禁讓人聯想到李登輝執政末期、委由蔡英文主持的「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項目小組,1999年該小組建議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也就是「兩國論」),讓李登輝執政末期的兩岸關係瀕臨崩解、許多進行中且即將突破的談判或洽商都功虧一簣,而這次國民黨重拾「強化主權國家地位」立場,又能如何與民進黨的兩岸論述形成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