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第三條路・五】「第三勢力」不等於「第三條路」

撰文:譚英瑛
出版:更新: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拋出一新議題,他盼國民黨能夠思考,找出統獨以外的「第三條路」。但是,台灣歷來關於第三條路的探討,無非僅是對統獨加以遮掩的政治言語,扣掉詞義詭辯之後,台灣眼前的道路事實上「非統即獨」, 且進一步考量北京方面為維護主權完整願「不顧一切」,獨的道路勢必也窒礙難行。
為此,多維新聞以「台灣的第三條路」為題,以七則稿件解構「第三條路」的本質僅是選舉包裝、迴避兩岸終局方案的「假議題」,並提出台灣能否在一個中國主權底下求得自主空間的另一種思考模式。

多維在前面幾篇文提到,藍綠也曾試圖提出除了「統、獨」以外的「第三條路」,但由藍綠兩黨所提出的這類方案終也難逃非統即獨的「窠臼」。台灣輿論每隔一段時日便興起期待,冀盼得有打破藍綠的「第三勢力」橫空出世,社會也不乏民意呼喚有識之士或政黨能夠指引超越統獨的未來發展方向。

端看台灣目前主要政黨,國民黨、民進黨、台灣民眾黨與時代力量,除了台灣民眾黨之外,其餘三政黨實已決定了自身政黨的統獨立場,像是國民黨就被視為較偏向於統一的政黨,民進黨與時代力量則被認為肩負着台獨主張,那人們不禁要問,自詡或是被視為「第三勢力」領頭羊的台灣民眾黨,究竟能否帶領枱灣人走出統獨之外的「第三條路」?

台總統蔡英文在2020年大選的勝選因素很多,但其中一點難免還是與統獨議題相關。(陳卓邦/多維新聞)

第三勢力跳不出統獨二元

近二十年的台灣政治發展難逃統獨政治框架,以2008年的政黨輪替來說,即便當時令民進黨大敗的因素不少,但陳水扁無法妥適處理兩岸關係低潮,也是讓自信有能力應對兩岸關係的國民黨能夠重返執政大位的關鍵之一。八年後時局再度翻轉,撕不下「賣台」、「親中」標籤的國民黨失去政權,高舉台灣主體性的民進黨則重返執政,並在2020年「亡國感」下順利高票連任。

即便台灣不乏有志者想要突破藍、綠兩大陣營對於台灣政壇的壟斷,但想起2000年總統大選前,國民黨打出「安定、繁榮」牌,更將前台灣總統陳水扁的當選視為兩岸關係的不穩定因素,如今20年過去了,「中國因素」甚至其背後的台灣統獨路線議題依舊主宰政壇,足可見,台灣當今政壇的內核分析框架不是藍綠兩黨,而是與台灣前途息息相關的「統獨」議題,藍綠陣營不只是兩個政黨的區分,進一層的差異則是其所依附的「統」與「獨」二元對立。

「統獨」與其伴隨的藍綠兩陣營長期壟斷台灣政壇,不過相對於台灣持續有「第三勢力」訴求「打破藍綠」,但台灣確實顯少有「第三勢力」政黨訴求要「打破統獨」,甚至台灣當前扣掉民進黨與國民黨,其餘大小政黨除了台灣民眾黨之外,包括時代力量、台灣基進、親民黨、新黨等都已然能在統獨光譜上找到各自的歸屬。

時代力量就內政議題即便不見得與民進黨同調,它的統獨立場卻非常分明。(譚英瑛/多維新聞)

「第三條路」與「第三勢力」都具有超越既有「二元對立」結構的概念,但事實上,當前台灣政治的「第三勢力」仍在藍綠的夾殺中艱辛求生,例如時代力量在統獨議題上與民進黨處於同一陣線,不過就個別政策而言,曾被外界質疑「小綠」的時代力量,也持續在政壇上充分發揮該黨對於各式政策的主見。然而相較於「第三勢力」僅能借着政策討論,使自己在由藍綠所主導的體系下存活,政治話語權看似搖搖欲墜,隨時吹彈可破。既然台灣藍綠的二元性都已如此牢固,換在更缺乏彈性空間的兩岸關係來看,當前台灣似乎已很難出現超越統獨的「第三條路」政黨。

柯文哲能否走出第三條路?

目前看來在兩岸立場尚未明確表態的台灣民眾黨,會是枱面上最有機會走上跳脱「統獨」的「第三條路」者?台灣民眾黨主席暨台北市長柯文哲自詡為「白色力量」代言人,以光學角度來看「白色」,正好可從「紅、藍、綠」混合而成,這也是糾纏台灣政壇多時的「三原色」,猶如「白色」須以上述三色混合而至,以白色自居的民眾黨,盼衝破藍綠長期以「統獨議題」對抗的用心,不言而喻。

即便柯文哲總愛講要「超越藍綠」,但經過政壇多年曆練的他應清楚「超越統獨」比「超越藍綠」還要困難。(Facebook@柯文哲)

柯文哲或其支持者總愛將一件事情掛在嘴上,台北市政府用人不太看出身背景,市政府局長的政治光譜從新黨到民進黨都有,三位副市長更各自出身於國民黨、民進黨與親民黨系統,但問題是「統獨」決擇不可能因柯文哲的「用人」不問藍綠,就自然得出能囊括、滿足統獨支持者的路線。

面對吃力卻不見得能在選舉佔便宜的統獨路線抉擇,目前柯文哲依舊處在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並不像民眾黨開始對於台灣內部各式治理問題勇敢表態,猶如柯文哲曾在2020年雙城論壇上表示,「我也沒有打算在現階段有更多的論述」,柯文哲與民眾黨的兩岸論述就停留在「五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和「兩岸一家親」上面。而上述名詞是否真能清楚界定民眾黨的兩岸觀?當然依舊無法,所以才會出現親綠選民認為民眾黨是「藍的」,甚至是「紅的」,而親藍選民則直指民眾黨是以白色外衣包裝着墨綠內底。

不過,可想而知民眾黨為何選擇「現階段」迴避統獨路線抉擇,一來是民眾黨實通過迴避兩岸政策立場以換取該黨在台灣政壇最大的生存空間,目前也將多數精力與時間放在台灣內部議題的耕耘,但民眾黨「現階段」的選擇也凸顯所謂「第三勢力」政黨在統獨議題的結構性困境,不統不獨的「戰略模糊」根本討不太到便宜,就好似曾被國民黨視為通關密語「九二共識」的處境一樣。

2020年台北市與上海市雙城論壇。(譚英瑛/多維新聞)

依照國民黨人的解釋,「九二共識」是兩岸各自與口頭方式表達對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這個中國對國民黨而言是「中華民國」,對北京而言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過隨着模糊的空間越來越小,這詞再也無法擔當起「模糊」兩岸實質關係定義的「斗篷」,強調「九二共識」中的「中華民國存在」形同「拒統」,不強調「中華民國」又使這名詞成為「反獨」的代名詞。

顯然地,隨着情勢演變,在兩岸關係上任何所謂的「創意性」、「戰略性」模糊終都得面對必須向統獨清楚表態的現實,倘若「九二共識」的際遇是如此,直言「直接準備」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的柯文哲與台灣民眾黨又何嘗不是如此。這道理也在在顯示了,「第三勢力」政黨的存在,並不直接不等同於超越統獨「第三條路」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