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台海劃了線?從警戒線到台灣心理紅線的「海峽中線」

撰文:平承诩
出版:更新:

自2018年年初中國大陸民航局宣布宣布啟用位於上海飛行情報區包括M503在內的4條航線,到近期解放軍的軍機、軍艦頻頻越過「海峽中線」,軍事動態有朝向常態化發展的趨勢,引發兩岸高度關注。然而,大陸官方迄今一直堅持「不存在所謂海峽中線」,台方又屢屢批評解放軍「越線」、「威脅」台灣安全。究竟這個「海峽中線」(或稱台海中線)是否存在?「海峽中線」的說法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2020年9月18日,台灣國防部發布《中共解放軍逾越海峽中線及進入我西南空域活動情況》。圖中位於台灣海峽、閩台之間海面的斜線,即為台灣方面認定的「海峽中線」。(台灣國防部)

「海峽中線」的雛形:「戴維斯線」

二戰結束,美蘇冷戰格局逐漸形成,尤其在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在西太平洋構築了一系列防堵共產主義勢力擴張的「防線」:《美菲聯防條約》(1951年8月)、《美日安保條約》(1951年9月)、《美韓共同防禦條約》(1953年10月)等,其中又以1954年12月台美雙方簽定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兩岸局勢最為相關。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於1955年生效後,依約美國在台設立「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nited States Taiwan Defense Command),指揮台美雙方在台灣的聯合軍事行動與計劃。1958年9月17日,在美軍協防司令部頒佈的第201-1號作戰命令中,包括了《交戰規定》,指出空軍交戰程序為:

經管制官或飛行員判明為敵機,且若該機飛越『戴維斯線』以東時,即認為犯有敵對行為,將予以殲滅之。不明機出現於『戴維斯線』以西時,將予以攔截與判明,若疑有敵對意向時予以監視之。
《全球防衛雜誌》第288期

這個被美軍視作台海防空警戒底線的「戴維斯線」(Davis Line)又是怎麼來的呢?原來當時美國空軍准將戴維斯(Benjamin O. Davis Jr.,1912—2002年)率美軍第13航空隊第327師來台,負責協防台灣、澎湖及其他外島的空防任務,並由他劃設一條假想的防空警戒線。只要大陸方面的「敵機」飛越「戴維斯線」以東,台空軍就必須立即升空並將其擊落,且該線不但不是台軍機艦在台海的活動西界,更未限制台軍只能在此線以東進行偵察任務。

不過軍史專家高智陽指出,其實「戴維斯線」與今天稱的「海峽中線」不盡相同。他解釋,前者分為三段、位置最靠近台灣,並延伸至台灣島南北兩側:自北緯21度、東經119度,至北緯23度30分、東經119度,至北緯26度、東經121度,再至北緯26度向東延伸之線。而至2004年,台灣軍方才首次公布「海峽中線」 座標:北緯26度30分、東經121度23分,至北緯24度50分、東經119度59分,再至北緯23度17分、東經117度51分的連線,為台灣海軍所採用。不過,台空軍所稱的「海峽中線」座標,則是北緯27度、東經122度,至北緯23度、東經118度兩點間的連線;總而言之,「海峽中線」共有3條,座標與連線各不相同,而今台灣方面堅持的「海峽中線」(空軍定義),實則出自1958年《樂成聯盟作戰計劃》(Rochester Plan)根據原始的「戴維斯線」,並經過20多年逐步修訂而成。

冷戰時期,台灣飛機多次飛入內地偵查。圖為台軍U-2高空偵察機。(網絡圖片)

實力不濟 視台灣海峽為畏途

在台灣海峽劃了條線,對當時擁有空優和制海權的台灣軍方來說無疑是大大的利好,但對大陸的影響是什麼呢?1949年,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金門戰役(台方稱古寧頭戰役)受到重創,突顯其渡海與登陸作戰能力不足;1953年、1954年,中波輪船股份公司的兩艘遠洋貨船先後被台軍軍艦劫持,更造成中國大陸南北海運客輪長期不經台灣海峽,改繞行台灣東部海域以避台軍鋒芒的窘境。

1950年12月,基於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宣布對中國大陸實施禁運;1951年,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的主導下,通過對大陸實施禁航禁運的決議。為了突破美、英、法、加等國的海上封鎖,中國大陸與波蘭政府共同出資成立中波輪船股份有限公司,以供遠洋運輸。1953年10月4日,中波公司旗下的運載8,000多噸煤油的油船「布拉卡」號(Praca),在距離台灣本島125海浬處被台海軍驅逐艦截獲,船上人員被移往高雄左營軍法處與台東綠島關押審訊。1954年,中波公司旗下另艘商船「哥德瓦爾特」號(Prezedent Gottwald)在台灣以南450海浬的公海上又被台海軍截獲,扣押船上7,000多噸五金雜貨物資,大陸籍船員後也被送至綠島關押。

1950年代,中國東南沿海尚有許多島嶼為國民黨政府實際控制,加上美軍為台灣在台灣海峽劃設「台海中線」,台灣海空軍幾乎每天都越過中線活動,甚至進入內地偵查,而解放軍空軍活動範圍遭大幅壓縮,多只能在領海12海浬的領水線內而已。直到解放軍陸續攻佔閩浙海島,以及1958年爆發金門炮戰(八二三炮戰),台軍對大陸的突襲活動才開始受到遏制。1967年1月13日,發生在金門上空的「一一三空戰」,雖然兩岸均稱自己獲得空戰大捷,但時至今日,台灣方面除了對金門、馬祖進行例行性運補之外,台軍機已很少到「海峽中線」以西的地區活動。

台軍22日凌晨進行「聯合防空作戰訓練」,F-16戰機拂曉升空,演練攔截解放軍戰機。(中央社)

由此可知,無論是「戴維斯線」或「海峽中線」,其實都只是台灣或美國單方面劃設的警戒線,久而久之,彷佛就成了大陸方面不能踏足的紅線。事實上,兩岸官方從來沒有為此進行過正式的協商、談判,或簽署落諸文本的協議,也當然沒有獲得大陸方面的同意。且台灣外交部當地時間9月21日發佈的新聞說明,也提到「海峽中線」是兩岸多年來的「默契」,目的在於「成為避免軍事衝突、維持和平穩定的現狀象徵」。台灣官方的「默契說」,也等於間接回應了「中線」的實質定位。

故今天大陸外交部否認存在「海峽中線」,既在情理之中,且中共本就從未承認過「海峽中線」的存在。若如過去兩岸存在較多政治互信的時期,軍機軍艦越過「海峽中線」的事自然極為罕見,雙方得以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但當兩岸沒有政治互信時,跨越這條由於冷戰遺留下來的「海峽中線」,在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種台海「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