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拒統」漸清晰 蔡英文準備好了嗎?

撰文:穆堯
出版:更新:

10月份以來兩次武器採購,針對大陸軍事行動頻繁攻防演練,以及更早時宣稱2021年度預算大幅增加軍費開支……在中美博弈尖鋭化的今天,蔡英文第二屆政府似乎的確有意要與大陸「抗統」到底了。
有人說兩岸進入「準戰爭狀態」並非虛妄之言。然而,台灣果真做好了一切準備了嗎?

自蔡英文「5·20」連任,兩岸關係便繼續延續其第一屆任期的趨勢每況愈下。尤其是在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與北京幾乎處於全面對抗的背景下,共同的「抗中」訴求讓蔡英文政府主動接受特朗普政府的「示好」並積極「參與」到了中美博弈當中去。

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5·20」上台後與大陸關係繼續惡化,因而加緊應對武力抗統的軍事準備,圖為台灣漢光演習畫面。(AP)

北京的反應與美台蜜月似的關係緊密相關。由於特朗普政府的加持,蔡英文明確否定「統一」甚至「九二共識」,打破了兩岸「現狀」。在此背景下,人們的確看到北京的反應越來越激烈,從6月份解放軍幾乎每個月都在舉行單軍兵種或者多軍兵種聯合演練,其演習科目也涉及了遠程火力覆蓋、奪島演練、城市巷戰等針對性極強的內容。

當然,美國、台灣都沒有「示弱」,在北京做出軍事反應的同時,美軍各式偵察機、航母編隊及驅逐艦、潛艇逡巡中國東南沿海的頻度大幅攀升。

而蔡英文政府似乎已經看到了在中美關係變局中漁利及鋌而走險的天賜良機。

比如軍售問題。10月26日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宣布將向台灣出售100枚魚叉反艦飛彈,總價約23.7億美元。這是繼10月21日之後一週之內第二次,也是2020年來第4次對台軍售。僅僅在10月21日的軍售計劃中,台灣就一次性獲得了包括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AGM-84H增程型距外陸攻導彈(SLAM-ER)、F-16新式偵照莢艙(MS110)等在內的18.113億美元裝備。

+4

從維基百科所列1979年美台斷交以來共計102次對台軍售來看,蔡英文上台以來軍售規模確實在縮小,但是無論從頻次看還是進攻針對性上都遠比馬英九時期更值得注意。

事實上,這種轉變背後當然是特朗普政府有意在推動。2019年美國在台協會公布中美有關對台軍售的《八一七公報》簽署背景——即時任美國總統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用於說服國會的備忘錄。

在這份備忘錄中,里根聲稱,「美國同意減少對台軍售的意願全然以中國持續其和平解決台灣與中共分歧的承諾為先決條件」。換句話說,一旦中國大陸改變其「和平解決」方案,那麼美國將沒有義務繼續約束其對台軍售。

當然,這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姑且不說和平解決的前提已然在發生變化,而中國大陸軍力的增長更是無法簡單解讀為對台灣現狀的有意威脅。

購買美國武器受到種種掣肘,台灣一直在尋求「國機國造」,尤其是蔡英文上台實質編列預算推進「潛艇國造」,其意圖是什麼,已然相當明確。

蔡英文政府這數年軍費開支雖然穩定在GDP的1.9%多一點的水平,但是她本人在「潛艇國造」可謂快馬加鞭。根據台灣國防部的數據,2016年在「潛艇國造」年度預算僅為5.1億元新台幣,而到2019年已逐年增加至110.3億元新台幣,增長超過20倍。

同時,更早前,蔡英文辦公室發佈2021年預算計劃書,還表示年度國防部預算外加新式戰鬥機採購特殊預算,以及非營業特種基金,共計將達到4,534億元新台幣,合154.2億美元;其中國防部主管預算3,668億元新台幣,比上一年(2019年)增加156億元;戰鬥機採購預算290億元,非營業特種基金576億元,合共佔2019年台灣GDP的2.4%。

此外,因應大陸軍事行動的升級,蔡英文政府一方面在做出嚴密監控應對,而另一方面則強化「戰備」,將其戰備規定的戰略「第一擊」定義為「自衛反擊權」。近期,台軍「戰備周」操練如火如荼,其重點為「戰力保存」,意指透過掩蔽設施、材料,避免部隊、裝備機具遭遇敵方攻擊毀壞,達到「戰力防護」的效用,更明確說,即抗禦大陸首輪打擊的能力。

從長遠到近期,蔡英文政府如此做足硬件準備是否要與大陸「血拼到底」呢?先不說美國售台武器必然會有交付時間差的問題、交付方式的問題,台灣「國造」計劃不及大陸近年武器迭代的問題,單純從既有的狀況看,大陸會允許蔡英文準備好武器,或者說「躲」好了再動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