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區域化走向國際化.一】疫後亞太區產業鏈重建

撰文:古美儀
出版:更新:

國際跨國產業鏈多年來運作順暢,不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一度出現斷鏈危機,跨國企業不得不思考如何降低全球分工的風險,積極將產品的供應鏈距離縮短,重建亞太區產業鏈的概念逐步萌生。中國在亞洲供應鏈有重要地位,在全球產業鏈轉為區域化的潮流下,對人民幣國際化會帶來什麼機會呢?《香港01》訪問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透視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走向。

人幣國際化走過十年周期

回看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是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觸發的,當時市場流動性不足,人行在2009年左右開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張明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在這十年期間經歷了一個周期,在2010年至2015年,是發展急速的初期階段,受到中國國內利率顯著高於美國利率,支持人民幣升值幅度明顯、投資需求旺盛帶動下,人民幣的使用量增長很快。

不過到2016年左右,情況開始轉變,原因之一是美國聯儲局步入加息周期,收窄了中美利率差距,人民幣開始兌美元貶值後,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意願下降,令人民幣國際化速度放慢。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社科院網站)

RCEP兩大方向支持人幣國際化

對於新一階段的人民幣國際化,張明提出新「三為一體」的方向,一是要培育海外對於人民幣的真實需求:二是支持大宗商品以人幣計價;三是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鼓勵機構投資者持有人民幣投資國內市場,幫助境外人民幣回流境內,形成一個人民幣跨境流動的雙向循環。

本月亞太區十五國簽訂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可以在上述首兩大方向 (即是培育海外對人民幣真實需求,以及大宗商品以人幣計價),推動人民幣周邊化、區域化再走進國際化。

中國央行行長易綱稱,繼續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VCG)

(一)跨國貿易推高人幣實際需求 而非投機需求

首先,張明指出要提高境外居民對人民幣的實際需求,而非單單是匯價投機的需求,核心應放在人民幣周邊化,主要方向是透過擴大周邊地區的貿易規模及國際關係。此方向和本月簽訂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宗旨是不謀而合的。東盟十國加中日韓澳紐共十五個國家簽訂的RCEP,正是要透過關稅減免,擴大十五個簽約國的貿易往來。

現時RCEP形成的十五國自貿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合計近25.7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9.1%;其進出口貿易總額約為10.7萬億美元,佔到國際進出口貿易總量的近26%。通過RCEP協定,有助中國擴大與周邊地區的貿易規模,培養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真實需求,從而支持人民幣周邊化、區域化,最終走向國際化。

澳洲向中國出口主要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北京正加速基建支出以抵消美國提高關税引發的損害。這種情況下,中國對那些出口的需求旺盛。﹙路透社﹚

(二)重建亞太區產業鏈 支持大宗商品人幣計價

今年的疫情,突出了建立亞洲區域性產業鏈的重要性。疫情下多國國家封鎖邊界,令以往跨越亞太區的國際性產業鏈中斷。張明指出國際企業為了降低全球分工的風險,未來一定會將產業鏈距離縮短,重新建造區域性本土化的生產鏈,而RCEP 推動十五國削減區內關稅,正好支持區域性產業鏈整合。

區域性產業鏈的整合,可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一個平台,以鐵礦石為例,澳洲是鐵礦石生產國,區內的東盟國家就是將鐵礦原料加工的產業鏈,而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費國,三方形成了一個全面的大宗商品供應鏈。他指出中國逐步擴大在區內的消費能力,大宗商品企業會更願意根據最終消費國的貨幣來計價,當區內整條產業鏈完善後,將提升鐵礦石以人民幣計價的能力。

翻查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從海外進口鐵礦石達10.7億噸,進口額高達1014.6億美元。鐵礦石是僅次於原油的中國第二大進口大宗商品。

張明建議未來應進一步探索在天然氣及農產品等以人民幣計價的機會,並認為RCEP 能夠在擴大經貿往來,培育海外對人民幣真實需求;以及增加人民幣大宗商品計價交易的兩大方向,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走向一個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