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軍潛艇開工 一心對美「搭便車」須當心落空

撰文:李富茂
出版:更新:

作為東亞島弧的中點、四面環海的台灣島,自冷戰以降,海洋雖然阻隔了中共對台的軍事行動,但仍不足以令島上的台灣政府「長治久安」。如何運用地形特色維持台灣戰力,自主發展潛艇(台稱「潛艦」)就成了歷屆台灣政府的重點國防政策之一。

11月24日,蔡英文親臨高雄為耗時已久的「潛艦國造」進行開工典禮,展現了蔡政府落實國防自主的雄心,並寄望為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添加利器。

台軍推動潛艦自造,蔡英文親臨高雄台船公司舉行廠房開工典禮,象徵台灣自制潛艦正式邁入建造階段。(台總統府供圖)

對台灣而言,解放軍海軍封鎖台海的實力與日俱增,台灣須有一支隱匿性高、攻擊力強的部隊,才能起到嚇阻的作用。也就是說,台軍若想達到早期預警、反制奇襲與快速投射等戰略效果,非潛艇莫屬。

正因為潛艇的特殊戰略意涵,加上許多西方電影屢屢將潛艦化作神秘、且是戰爭勝負的關鍵要角,使台灣社會相當重視此次蔡政府所主導的「潛艦國造」。但也因為受到社會的極大重視,隨之而來的討論聲量就遠比蔡政府其它諸如「戰機國造」、「軍艦國造」等來得高。

基本上,台灣社會反對蔡政府力推「潛艦國造」者並非多數,但質疑的聲音主要源自於,潛艇不如台灣曾自行製造的軍事武器來的簡單。首先,潛艇因裝備獲得與製造難度區分為「綠區」、「黃區」、「紅區」三種類型。「綠區」為可自主生產、「黃區」為有困難但有自制潛力、「紅區」為具高度敏感度又無研製能力,必須尋求海外商源的裝備及技術。

台灣海軍於11月24日舉行潛艇自造開工典禮。圖為台軍潛艇相關官員部隊出席。(台總統府供圖)

而此次蔡政府主導的「潛艦國造」受人詬病之處在於,既然號稱「國造」,但仍需在「紅區裝備」如光學潛望鏡、通信、動力、推進系統、聲納和船舶主機等仰賴「海外」協助,也就是美國。

儘管台官方信誓旦旦「紅區裝備」已獲得美方的裝備輸出許可,且為了以防萬一還多找了兩至三家廠商作為備案,但美國的允諾可信嗎?

其實,潛艇之於台灣國防的重要性,歷任台灣領導人皆深刻了解,從橫跨兩蔣時代的「武昌計劃」、「水星計劃」;到李登輝任內的「光華八號」、陳水扁時期接獲美方擬售的8艘柴電潛艇、馬政府的「海昌計劃」,再到蔡政府的「潛艦國造」,都可見台灣官方的積極操作,及美方在背後的身影。

台灣海軍劍龍級潛艇二號艦海虎號(SS-794)。台灣海軍目前有四艘潛艇。(網絡圖片)

然而,眼前的事實吿訴台灣民眾,每每當台灣想方設法「藉助外力」發展潛艇之際,卻往往又因美國政府的顧忌,或者當美國欲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時,對台的軍事援助包含潛艇在內等都成為空談。如今,正值美國政權交替的時間點上,蔡政府推土動工「潛艦國造」,而其中的關鍵「紅區裝備」是否真能平安入袋,難保被放鴿子的歷史又再重演。

既然蔡政府都言明要「潛艦國造」,甚至也喊出「高科技立國」的口號,就該花費心力精進自我研發能力,而不是以「搭便車」的心態處處仰賴美國,讓美方獅子大開口或口惠而實不至的輪迴。當然,兩岸關係若處於軍事競爭的狀態,誰也不樂見,但至少蔡政府在對內誓言「潛艦國造」之際,應該遵從諾言,因為,或許哪一天通過「潛艦國造」的精神實現,蔡英文政府才能意會到甚麼是「台灣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