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處課】不在身邊便懷疑對方 分離焦慮症患者最需要一個抱抱

撰文:梁苡珊
出版:更新: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人們常這樣形容戀愛中的人,時刻想跟愛的人在一起,合情合理,但當你的愛人不在身邊時,你會感到不安,又或是極度恐懼或焦慮的話,可能你是患有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通常指嬰兒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愉快、不安的情緒。但後來的心理研究已經證實,成年人在與他們重視的人分離時,也有機會經歷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種正常的情感反應,它源於依戀。正因為人依戀、渴求某人,當人離開,才會害怕。也因此,人才能和愛人形成情感紐帶(Human Bonding)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一種親近的人際關係。

越怕失去,會越令人焦慮。(iStock)

對分離焦慮症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發展心理學家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 於1973年的strange situation (陌生情境實驗)。

實驗中,嬰兒和母親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玩耍,然後請一位陌生人進入,分別觀察當母親離開時、陌生人離開時、及陌生人和母親同時離開再回來的情境下嬰兒的表現,從而區分不同依戀類型。

當中,有三分之一的嬰兒屬於安全型依戀(securely attached)。當母親在身邊時,這類的兒童顯得相當自在,當母親離開時,雖然顯得有點心煩,但是仍繼續玩耍,但母親回來時便立即親近又尋求安慰。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相處課】關係裂縫把一切美好掩沒 3個相處日常防破壞能量累積

【愛有病】想捉緊卻把愛情扼死了? 消費互信怪招:故意刪除訊息

嬰兒期的表現,也預示了成長後的一些特質。(iStock)

有約兩成的嬰兒屬於迴避型依戀(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當母親離開時,他們看來並不難過,但母親回來時,他們的態度也相當冷淡。

最後的是矛盾型依戀(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當母親在身邊時,他們緊緊依偎在母親旁,寸步不離。當母親離開時,他們會哭鬧不已。當母親再回來時,他們會一邊親近,尋求安慰,另一方面又會對母親「拳打腳踢」。

不敢去愛不一定因愛情重傷 童年太受「竉愛」也令人害怕親密關係

遭暴力對待仍堅守「愛情」? 離開誘發更大危機不是過慮

是否有點熟識?分離焦慮不單只存在孩童時,長大成人後,這些特點仍會反映在人際關係上,特別是親密關係。 以上三種中,以矛盾型依戀的孩童最易於長大後產生成人的分離焦慮。他們可能會以用嚎啕大哭、吵鬧等阻止對方離開;失敗的話會情緒低落,又會嘗試與對方疏離,好讓自己別太傷心;要是對方仍不回來的話,他們會嘗試接受分離,正常生活,但想到對方時仍會傷心。

焦慮時,投入工作,若是對方焦慮,緊緊擁抱他/她吧!(vcg.com)

如果你和另一半是「分開就嘈,見面就冇事」類型,也許你或他就是成人的分離焦慮的患者。能意識到這點的話,或許能避免很多無謂的責怪,甚至能免於分手。

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方法是令自己忙得沒空焦慮,當另一半離開時,馬上用另一些事情填滿自己的腦袋,工作好、與朋友相聚好,令自己沒空想念對方。同時又需要明白自己的情緒,明白這不是對方做了什麼而令你有這樣的反應,而是自身形成的情緒,嘗試接受這種孤獨感,人總不可能長時間有人陪伴的。

千萬不要因此質疑對方對你的愛,有時越質疑,對方越有機會離你而去。不過,要是你認為這種分離焦慮影響到你日常生活的話,你仍可以選擇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至於如果是伴侶患上分離焦慮的話,簡單一個擁抱就可以,這就是最直接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