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留學生享「超國民待遇」 中國軟實力支出得不償失

撰文:張岩
出版:更新:

近日,在中國輿論場上充斥着一股「排外」情緒,這股情緒如此激烈,以致有人喊出了「洋垃圾何時滾」的口號。這場由有關在中國的留學生享有「超國民待遇」引發的爭論,已經不只是在民間話語中傳播,還引得中國官方媒體也紛紛參與其中。

對中國政府不計成本吸引留學生的政策不滿的中國民眾的情緒由來已久,本次爆發則是源於兩件有關留學生的事件:一則是山東大學為留學生配備「異性學伴」;一則是在福建省,涉嫌襲警的外國留學生僅被警方「口頭教育」後了事。

山東大學學伴活動現場。(網絡圖片)

在山東大學的事件中,中共黨媒《人民日報》網站發表評論稱,「為留學生配學伴,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並連發三問:山東大學骨子裏有沒有洋人高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如果沒有,憑什麼公開為外國留學生配學伴?中國每年那麼多學生出國留學,有幾個學生能享此殊榮,有哪所國外高校為中國學生制定過類似制度?在福建省的事件中,人們認為,如果一個中國人用粗暴態度對待警察,面對的更大可能是「刑事拘留」措施。

許多中國人不解,政府為何要如此不計成本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招徠」留學生來中國,更重要的是,如同在中國發生的許多公共政策事件一樣,對於這件事自始至終決策的無參與感和無力感,更加重了不少中國人的憤懣情緒。在中國政府宣稱將對外資企業和中國企業一視同仁,取消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之時,看來,有關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成為在中國公眾眼中「媚外」文化潛藏的角落,考驗着中國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和大手筆資金支出的必要性和程序正義。

中國政府為留學生提供名目繁多的獎學金項目。(VCG)

留學生「超國民待遇」引發中國民眾反感

有中國自媒體文章這樣寫道:

「2018年,來華留學教育預算為332億,如果你只是覺得聽起來很多,但沒有具體概念,那麼不如了解一下,中國30年希望工程,總共籌款140億——30年比不上留學生半年的錢。這是中國教育問題的冰山一角。這一角,在這個夏天開始崩裂。」

這個人為設置的場景對比,將中國人帶入了一個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平均的中國,而在天平失衡的一端,超量的留學預算佔據了中國人心理失衡的相當大一部分份額。

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在中國的留學生達44.3萬,比2015年增長11.35%,是世紀之初的8倍之多,這一數據使得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而這一數據在2018年進一步攀升到49.2萬人。

7月9日,一名埃及留學生在福州違反交通規則還推搡警察,此後僅僅被批評了事。事件在中國網上引起熱議。(網絡圖片)

中國財政持續增加資金投入,支撐起為留學生提供的名目繁多的各類獎學金。這其中既包括中國中央政府提供的獎學金,也包括各省、市以及某些學校的獎學金。如江蘇省的茉莉花獎學金、浙江大學的外國留學生全額獎學金。除常規項目外,中國政府獎學金還有一些面向不同地域的量身定製的留學項目,如長城獎學金項目(面對發展中國家)、中國-歐盟學生交流項目、東盟大學組織項目、太平洋島國論壇項目、「一帶一路獎學金」等。

一般而言,這些獎學金中既包括學費,也包括生活費用以及醫療保險等周到的服務。

在龐大的資金投入和周到的政策體系服務下,留學生在許多中國學生和普通民眾眼中,享受着中國人自己都沒有享有的「超國民待遇」。相比於普通中國學生擠在六人間或四人一間的在炎熱的夏季沒有空調的宿舍中,留學生則普遍入住兩人一間甚至單人間宿舍,並且空調等設施一應俱全。「異性學伴」只是為這種待遇差別加上了一個新的註腳。

北京師範大學的留學生宿舍,條件明顯好於中國學生宿舍。(北師大網站)

除此而外,在許多中國人看來,留學生享有的高額獎學金與他們在學業上的表現並不匹配。許多老師抱怨,留學生在自己的課上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紀律和尊重,學業也是一塌糊塗,在考試中為了其能通過不得不放寬評分標準。

中國為何「優待」留學生

在中國官媒的敘事模式中,留學生的數量是中國「國際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在中國教育官員的遠景中,到2049年,中國教育將穩穩地立於世界教育的中心,中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們最嚮往的留學目的國。

在硬實力已經蒸蒸日上的今天,中國期待在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上上演另一個版本的「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以及「超英趕美」。 不過,有人質疑,中國給予留學生「超國民待遇」,是否能贏得他們的真心尊重?

中國正處於崛起的過程中,這既是政治經濟軍事等器質層面的崛起,無疑也要伴隨以文化心理層面的調適。對於曾經貧弱的中國而言,「洋人」享受超乎一般中國人水準的待遇如果是一種不得已,那麼在今天,這種「超國民待遇」清單上的名目自然應該越來越短。

既然中國已經宣稱,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中資企業,在中國市場上開始享有一視同仁的競爭規則,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已經取消。那麼,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正在成為政策制定和文化心理層面潛在的「媚外」心理的一個角落。這個角落的揭開,正在激起許多中國人的民族情緒。

因而,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不必定義為政府用高額獎學金「招徠」留學生來中國留學;也不必定義為外國人可以在中國享有超國民待遇;「影響力」不能是無視平等、差別對待的「盡地主之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不能是倒貼大量金錢營造一個擁有文化軟實力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