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減速 只因「翻越山峰」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日前,中國公布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引起人們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擔心,以及對於中國當下改革的失望與迷茫。
當然也不乏「喝彩」者,上周一(10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在內閣會議上表示「中國經濟的表現非常糟糕,是五十七年來最糟糕的一年。而美國卻做得很好。」
中國經濟真有這麼糟糕嗎?數據乏力究竟是反映着無法避免的經濟衰退,還是受中國政府進行的經濟調整影響?中國經濟的減速是跌入谷底失去了動力,還是因為正在翻越山峰,進行從動能到勢能的轉換?如果是後者,那就不要急着對中國經濟感到「失望與慌張」。

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在內閣會議上表示「中國經濟的表現非常糟糕,是五十七年來最糟糕的一年。而美國卻做得很好。」(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前景再次引起憂慮,原因是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較上季再次下滑0.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製造業景氣指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出口數據等重要經濟指標也都出現不同程度增速放緩。在經歷了年初的一番經濟刺激後,中國經濟似乎並未好轉,反而再次有步入下行通道的迹象。

數據喜憂參半 是失望還是希望?

然而,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三季度經濟數據也顯示,儘管中國製造業增速出現下滑,但高新技術產業卻在加速增長。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增速快於規模以上工業3.1個百分點;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4.1%,比上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儘管今年頭三季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較上年同期下降1個百分點,但扣除受地方政府限購和補貼取消等影響的汽車銷售數據後,總額依然呈現溫和反彈的趨勢,上行至7.8%,增加約0.3個百分點。

同樣,在進出口方面,儘管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中美進出口總值下降了10.3%,但是,中國對其他地區的貿易量卻在大幅增加。今年頭三季,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了2.8%。貿易順差進一步達到2.0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擴大了44.2%。

只要仔細觀察這些數據就會發現,中國經濟正在這樣的「儘管……但是……」的句式中,微妙調整着經濟結構。前半句是人們對中國經濟的擔心,後半句恰恰又是中國經濟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一方面,中國經濟確實在減速,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擔心。就連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10月14日主持召開部份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時,也不得不承認「國際環境更加複雜嚴峻,實體經濟困難突出,國內需求疲弱,一些地方發展動力不足」的現實。沒有人可以掩飾中國經濟的困難與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正在以其他國家難以想像的力度,對自身經濟結構的癥結進行改革。並且,隨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從2016年至今,分別對過剩產能、地方債務、金融槓桿,以及銀行金融體系的全年整肅等一系列疾風驟雨式的改革之後,中國經濟正處在「手術」後的恢復期,甚至仍需再動「手術」。

在進出口方面,儘管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中美進出口總值下降了10.3%,但是,中國對其他地區的貿易量卻在大幅增加。(資料圖片)

「陣痛」考驗經濟改革定力

10月19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2019世界VR(虛擬實境)產業大會上也坦言,當下的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深刻的結構調整和再平衡,面臨經濟增速換檔、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疊加」局面。

事實上,今年第三季GDP實際增速僅有6%,是自1992年中國實施GDP季度核算以來的歷史新低。9月份,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連續第三個月回落,其中製造業繼續下滑,房地產投資增速與上月持平,基建增速略為反彈但仍然低迷。中國政府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實施的一系列總值十多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政策就如同一針針「強心劑」一樣,僅起到了遏制經濟加速下滑的效果,沒有從根本上激發起中國經濟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政府嚴守「房住不炒」原則,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工具」的情況下,中國地產業的融資渠道正在全面收緊。剔除基數效應後,9月中國住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了2.6%;9月一線城市銷售同比下降21.7%;1月至9月的土地購置面積呈現負增長,累計同比下降了20.2%;9月份的土地溢價率為8%,較上月下滑2.6個百分點,連續五個月下滑。

如果說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上再提「房住不炒」時,僅僅是改革與房地產、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一種對峙和警告,那麼,兩者現在已經是「短兵相接」。今年1月至8月,中國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大幅下降,再配合以減稅降費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中國11個省份的財政收入同比增長已經轉為負值。

繼去年中國實施「金融嚴管」,以銀行表外運行為主的金融投機機制被終結後,今年以土地財政為核心的地方政府運營機制實際上也已經停擺。地方政府失去了推動經濟發展的牟利機制。

可以說,中國經濟改革正在逼近問題的實質—中國的社會治理和運行機制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實體與金融的關係,在宏觀層面完成調整後,依然缺少微觀的執行和新的激勵機制。為此,中國政府正努力「剔除」金融地產中的經濟「毒瘤」,進行經濟結構改革,而這過程中出現的「必要疼痛」,正在考驗中共政策的定力。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需要通過加速改革,盡快釋放更多經濟紅利。

中國政府正努力「剔除」金融地產中的經濟「毒瘤」,進行經濟結構改革,而這過程中出現的「必要疼痛」,正在考驗中共政策的定力。(資料圖片)

進行能量轉換

從9月份的經濟數據上看,中國政府在這方面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10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信貸數據顯示,9月社會融資增量為2.27萬億元,較上月增加2,92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008億元,超出市場預期。

隨着「金融整肅」的實施和金融投機大門的關閉,中國政府正逐步開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渠道建設和機制改革。相比於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空洞口號,劉鶴在中國金融形勢通報和工作經驗交流會議上提出了「壓實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的責任;支援願意幹事創業、有較好發展潛力的地區和領域加快發展;建立健全銀行業創新激勵機制」等一系列措施。在控制風險、保持穩定的同時,一套獎勤罰懶,鼓勵擔當、獎勵創新、杜絕貪腐的考察與用人機制也正在建立起來。

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儘管中國金融業新的機制還未能全面運行,但已經初見成效。從社融結構上看,企業中長期貸款成為新增信貸的主角。9月新增企業貸款10,113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3,341億元。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5,637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1,837億元,在上月擴容的基礎上環比大幅走高。

這一變化表明,中國的寬信貸政策已經傳導至製造業,而且,基建專案加速落地後的融資需求正在上升。中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預計,第四季度「基礎設施投資還是有比較好的回升勢頭」。

另一方面,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也在推進,尤其是實施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機制(LPR)之後,隨着人民銀行的再次降準,以及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放開等政策的實施,在資金相對寬裕的情況下,實際利率有望進一步下降。企業債券融資能力將得到加強,企業債務負擔也將會減輕,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開始恢復。

除了依然對「金融空轉」、「樓市投機」嚴防死守外,下一階段的中國改革將以「穩定發展、加快新機制建設」為主題展開。在即將召開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按照之前的通告,關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將得到解決。這意味着,中國經濟在經歷了近幾年以「破」為主,以動能換勢能的改革後,將逐步轉向以「立新」為主的改革。

中國經濟正走出最困難的時期,儘管2020年依然會經歷新機制改革的動盪,但中國經濟確實是在完成一場「翻越山峰」的變革。隨着新機制的建立,新的勢能將向動能方向再次進行轉換。屆時,對於中國改革與經濟的「失望」與「驚慌」也將隨之煙消雲散。

上文刊載於第18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28日)《中國經濟減速 只因「翻越山峰」》。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