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法案】北京避免節外生枝 力攻中美貿易協議撤稅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12月1日引述不具名消息指,中國堅持在中美兩國的第一階段貿易談判中,美方必須撤銷關稅。同日,美國新聞網站Axios引述接近美國談判團隊的消息,指由於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美貿易談判停滯不前。
事涉中方「干涉內政」的指控,由此推論《人權法案》窒礙了貿易談判進度,也不是全然不合理。Axios的消息來源便指,中方需要時間以待國內輿情冷卻,然後繼續推進談判。

暫未就「三大王牌」下功夫

由始至終,說《人權法案》拖慢進度尚算情理之中,但說會拉倒談判實在是言過其實,與過往紀錄亦截然相反。

美方於5月將華為加入「實體清單」,下令美商以及使用美國技術的企業,停止供貨予華為及其相關企業,之後以每90日作一循環,以「延長寬限期」和「簽發許可證」作為談判籌碼。華為則強調,禁令只會短期內影響營業收入,旗下產品可以「去美國化」,毋懼美方封殺。

特朗普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美聯社)

另一邊廂,雖然中方反覆抗議和指責,實則並未有大動作報復華為禁令。禁令發出之初,有中方專家曾指北京有「三大王牌」:禁運稀土、拋售美債及市場「限美令」。當中官媒曾踴躍提及「稀土牌」,甚至講到「如箭在弦」的地步,不過半年來北京未見就此下太多功夫。

胡錫進:美國佔上風但非絕對

除了「三大王牌」,中方早於5月揚言,說要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到了9月又強調,目的是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絕不是針對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組織或者個人。不過時至今日,中國版「實體清單」仍然只聞樓梯響,有待官方公布。

由至可見,北京面對實實在在的華為禁令,尚且謀定而後動,不會貿然「跟牌」,那麼對於暫時備而不用的《人權法案》,中方也不會自行過度反應,現時便限於暫停審批美艦訪港,以及制裁個別非政府組織。美國《華爾街日報》早前便引述中方官員指,只要美方不將法案內容付諸實行,貿易談判仍在按計劃進行。

11月22日,《環時》總編胡錫進在Twitter表示:「美國在中美貿易戰佔上風,容許其決定何時結束貿易戰,但遠遠不足以令其決定如何結束貿易戰。」華府在全球政經軍和科技均佔上風,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而作為處於下風的一方,北京總沒可能不斷「加牌」,避免節外生枝才是最佳辦法。

中方撤稅方案縮窄爭議範圍

中國未打「稀土牌」,未公布「不可靠實體清單」,也未因應《人權法案》,推出對等制衡法案,大概一則即使有擴大戰線的「本錢」,損失也許比美國更多更大,二則北京仍然希望能達成協議,假如你來我往地滲雜愈來愈多議題,協議進程將會剪不斷理還亂,和解的希望只會愈來愈渺茫。

不節外生枝不代表沒底線,中方提出撤回此前關稅,是回到原定談判範圍,目標是「結束貿易戰」。據胡錫進消息,中方的撤稅方案不是要「一刀切」,而是提出雙方「同步」和「按比例」。此舉可說是進一步縮窄爭議範圍,容讓中美可集中討論「時間表」,雙方可同時宣布「勝利」。

有國民輿論認為,既然美國人不斷「場外加牌」,不談也無所謂,長遠而言中國做好自己的事便足夠了。首先,長期來說,我們都會死,甚麼事情都無所謂;其次,所謂「長遠」是建基於朝夕累積的優勢,以及逐日維繫的有利條件;其三,有最壞打算無可厚非,但談下去至少能爭取調整的時間。

胡錫進今年2月的看法也許仍能代表官方取態:「反對我們這邊一些人宣揚『中國輸了』,同時也反對一些人拿美國那邊宣揚『美國輸了』的抱怨做依據,鼓吹『中國贏了,美國慫了』。這既不符合事實,也可能破壞雙方進一步磋商的輿論環境。」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