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統戰冀吸納「網絡人士」 胡錫進曾揭輿論管控「盲點」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11月28日,中央統戰部、中央網信辦28日在京首次召開「網路人士統戰工作會議」。據統戰部旗下公眾號「統戰新語」有見現時中國網民規模已達8.54億,當局現以「做好網路人士統戰工作」為重要任務:「作為互聯網領域最活躍的因素,網路人士應運而生,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非視「網絡人士」為公民團體

「統戰新語」綜合官方新華社的報道,總結出工作會議的主旨:「加強對網路人士的思想政治引導」;「要加強網路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支援他們在輿論引導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支持網路人士增強社會責任感,多生產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路內容」。

文章特意標示,所謂「網絡人士」絕大部份是「黨外人士」,具體對象為「新媒體資訊平台從業人員」、互聯網企業從業員和網絡名人。儘管強調「體制外」的一面,工作會議並非視「網絡人士」為一「公民團體」,發揮「下情上達」的輿論渠道,而是著重於收編吸納,重點是納入統戰範疇,建立所屬「隊伍」。

環時總編胡錫進批評安檢太多擾民 。(網上圖片)

實則北京一向都實行網絡動員,是次會議只是正式確立方向,著墨於官方路線的「軍紀」,表明要利用「網絡人士」的影響力。回顧過去幾年,「網絡人士」配合審查機制和防火長城,主旋律「洗版」基本上是常態,官方講法一般不會遭遇太大反彈,總能夠佔內地輿論主流。

胡錫進:被罵「叼飛盤」

可是所謂「成功」,往往要建基於主旋律切合民心與現實,否則一旦偏離太遠,由上而下的輿論機制就會出現缺口。

中美貿易戰打了一年多,官媒《環球時報》不時有「消息來源」,而其總編胡錫進的Twitter亦常有「獨家消息」,不過即使身為知名「網絡人士」,獲得當局信任,《環時》和胡錫進也不是一帆風順,有時甚至以體制內視角,隱約透露現行輿論和網絡管控的盲點。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香港01記者攝)

早在一年前,胡錫進便不諱言,指坊間有人「平時指我們是官媒」,「還罵老胡『叼飛盤』」,意即無論當局拋出甚麼講法,他和《環時》都接得住,自圓其說。政治是多變的,中美談判就是打打談談,而黨媒只可以「姓黨」,必須配合著「多變」作報道述評,結果落在部份讀者眼中,無異於投機取巧,放棄公信力。

不只「網絡人士」需要自由度

當時胡錫進就比較中美輿論策略,指出中國官民輿論「雙軌制」的問題:「中國社會的資訊發佈機制過於單一,使得我們在中美博弈中不斷吃虧,美方在解讀兩國之間的事務時要靈活得多,焦點塑造和引領能力都強於中方。」其意謂體制內都只有一種聲音,致使要調整方向時往往顯得笨拙顯眼,公眾反應欠佳。

單講中共策略,若果「網絡人士」完全被「黨媒化」,只有主旋律可以吹奏,終有一日都只會掉進胡錫進的處境,甚至失去當初獲官方青睞的「市場價值」。換言之,官方如要達成政策目標,無可避免要接受「網絡人士」原有的鮮明形象、自由度以至異議。

需要自由度的何只是「網絡人士」呢?9月18日,胡錫進便在微博抱怨「上外網極其困難」並表示:「這個國家並不脆弱。建議還是要在我們的社會和外網之間多留出一些縫隙,這將有益於中國輿論場的強大和成熟,有益於科學研究和對外溝通,有益中國國家利益。」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