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含有「傾向性」內容 甘肅鎮原縣圖書館門前焚書惹爭議

撰文:蘇子牧
出版:更新:

「為發揮圖書館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主陣地作用」,甘肅慶陽市鎮原縣圖書館近日在門口高調「焚書」事件,引發社會輿論關注。

兩名工作人員在圖書館門口焚燒書籍。(微博@秦玉龍)

據鎮原縣政府網站新聞中心部門動態欄目的署名報道,為充分發揮圖書館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主陣地作用,近期,鎮原縣圖書館組織對館藏資源中社會捐贈的非法出版物、宗教類出版物,特別是對含有傾向性的文章書籍、圖片書刊和影像資料等內容作全面清查下架和迅速銷燬。

報道稱,本次焚燒活動由鎮原縣文旅局分管領導親自到館督查。清查涵蓋縣圖書館所有閲覽室、展室、書庫、辦公室等處陳列展出、封存的出版物,經組織清查,迅速下架清理出的成人閲覽室、地方文獻室等涉傾向性書籍65冊,並於10月22日上午組織人員集中當場銷燬。

以往中國官方銷燬禁書多是切成碎紙化成紙漿,直接將書籍燒燬的行為並以照片方式公開屬極為罕見,此事讓不少網民熱議。

此次事件引發熱議,影響或許比被焚燒的65本書更大。(示意圖)

目前,鎮原縣圖書館的這一官方報道,已在官網刪除。針對兩名女工作人員在圖書館前,將下架的書籍撕碎後燒燬。鎮原縣圖書館一名工作人員稱,「這個問題,沒什麼可說的,也沒有討論的必要!」鎮原縣委宣傳部綜合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則表示,「具體情況我們這邊還不大清楚,還在調查中」。

有分析稱,或許鎮原縣相關領導認為「燒」比封存之類來得更有視覺效果,更有畫面感,更有戲劇性,更能體現執行的堅決。這固然是個別事件,但也許可以作為一個標尺,如今現在的公眾觀念傾向已經到了某種境地,即這樣的環境已經足夠成為培育此類思想的土壤。與其一味強調這是個別事件,不如說發生此事的宏觀背景更值得我們思量。

如果圖書館的書籍都是一個話語邏輯,都是一個思想,那麼圖書館就不再是一個知識的殿堂,反倒有可能成為限制人們想象的枷鎖。內媒《新京報》也刊發評論指,對這個發生在一家縣圖書館的「焚書」行為,自然不必作過度聯想,但如何對待書籍等出版物,必須經得起文明和法律的雙重考量。此事既關係到個案真相,也事關整個社會的文明預期。

鎮原縣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鎮原縣圖書館2018年成功從中國國家二級圖書館,晉升為一級圖書館。因此,「焚書」事件才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