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場:當資本主義走下神壇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持續了半年之久的香港反修例運動,好比是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魑魅魍魎魚貫而出,問題與矛盾得以充分暴露,而且還在持續暴露中。以香港風暴作為契機,再加上正在處於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們也開始主動或被動思考一個命題:資本主義究竟怎麼了?

最新給出答案的人,是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其在12月6日發表的《如何拯救資本主義》的文章中寫道,「面對自由民主國家當今的種種問題,需要做的是以前做過的事情:改革資本主義。」因為「如果不進行政治改革,我們在其他方面需要的改革就不會發生。如果一切維持原狀,我們的經濟和政治表現很可能會更糟糕,直到我們的民主資本主義體制崩潰——或全部,或部分。」臨末,馬丁•沃爾夫大聲疾呼——我們絕不能接受現狀,現狀已經出了問題,必須改變。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網絡圖片)

的確是時候改變了。問題在於,怎麼改?沃爾夫給出了五個政策層面的建議:加強積極競爭,因為現在競爭在美國已經減弱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保障金融穩定,因為金融中介的單位成本在美國一直沒有降低;打破大公司壟斷,因為狹隘地專注於最大化股東價值已加劇了種種不良影響;解決不平等問題,因為超出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是有腐蝕性的,讓政治更加對立,減弱社會流動性;防止金錢至上,因為金錢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改變媒體的運動方式上正在越來越突出。

對於馬丁•沃爾夫的「拯救方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吳波11日以《從「挽救資本主義」呼聲中聽到什麼》進行了回應。該文一方面直言了馬丁•沃爾夫的侷限性,另一方面則肯定了其現實意義。侷限性在於,「將不平等問題置於分配環節來討論,是西方建制派精英對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嚴格遵循,僅就這一點,就充分表明他們並沒有超越資本邏輯的打算,其關於解決不平等的一套政策組合並沒有展現出跨越資本主義制度邊界的想象。」

而現實意義則在於,「當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並不侷限於此,世界權力格局的變化同時也意味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力量新的變化。西方認為中國正在以一種西方人不喜歡的方式改變世界,在我們看來,這個方式是一個在社會主義話語框架中才能得到正確闡明的概念。」而為重要的是,「西方建制派精英對資本主義的新一輪現實批判,除了為我們更加深入理解當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提供一次契機外,也給了我們一次強化社會主義意識自覺的提醒。」

紐約曼哈頓的知名雕塑華爾街銅牛。(新華社)

當資本主義開始走下神壇,社會主義這一昔日的「洪水猛獸」,能否完成去魅,進而迎來曙光,全世界都在等待一個答案。這個答案看似讓人捉摸不定,但其實回看歷史,一切似乎早已有了答案。

過去百年,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較量從未中斷過,但因為國際秩序的制定權和強勢文化的主導權握在西方世界手中,所以社會主義始終處於下風和劣勢。久而久之,加上蘇聯的制度缺陷,社會主義越來越成為專制、落後、不文明的象徵,而資本主義則代表着自由、民主、開放、多元。這樣的「刻板印象」,一直延續至今,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當英國老牌雜誌《經濟學人》以「千禧一代的社會主義」作為封面發出預警和擔憂時,人們會瞠目結舌:原來以蘇聯解體為標誌所宣告的二十世紀意識形態較量之結束,並沒有帶來「歷史的終結」,反倒正在二十一世紀捲土重來。而且今天資本主義面對的,不是昔日的蘇聯,而是有着悠久歷史和古老文明的「醒來」的中國。

西方世界還沒有想好如何面對這頭「醒來的獅子」,因為依靠殖民、掠奪、霸權邏輯成長壯大並主導世界這麼多年的的西方國家,始終不相信這頭獅子會是習近平說的「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深受西方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影響的香港,雖然同為「一國」,但從中國崛起中感受到的不是「國家驕傲」、「民族自豪」,反而是一種切實的挑戰與危機。因為在不少港人看來,不管內地經濟如何發展,香港那「一制」始終優於內地那「一制」,而「五十年不變」背後附帶的那句「五十年之後呢」,答案不是香港被內地同化走向社會主義,而是內地終被香港同化走向資本主義。

11月17日,理工大學示威者與警方激烈衝突。(新華社)

立足於今天的世界,雖然資本主義面對很多公平正義的問題越來越乏力,但仍然不可否認其優越性的一面;同樣地,就算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正在強勢給世界帶來可能性,但並不意味着其可以走上神壇,社會主義的諸多問題與弊端依然很突出。從這個層面來看,大變局之下的世界,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政治層面的變局,更是觀念層面的盪滌。

過去一段時間中美在新疆問題上的「交火」,就是一場觀念的較量。按照西方的標準,中國將百萬之多的穆斯林少數民族集中在一起「培訓」,就是「拘禁」和戕害人權,所以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涉疆法案一點也不奇怪,這其中既有一貫的上帝視角的因素,也是基於中西不同的意識形態和觀念。緊隨其後展開聲勢浩大媒體攻勢的中國,則是「穩定壓倒一切」的思維,因為對長期以來深受暴恐襲擊侵擾的新疆民眾而言,穩定和發展才是最大的人權,以此作為基礎才可能達至美好生活。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那句「靈魂發問」了,因為在觀念的主導下,西方媒體從一開始就認定中國推出的新疆紀錄片不過是「宣傳」而非「事實」,所以根本不用看。

觀念和意識形態主導一切,這就是今天的現實。雖然現在各方都在大張旗鼓宣揚中美之間所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其實不管結果如何,對於中美本質關係的改變乃至整個世界變局的走向而言,影響力都是微乎其微的。

中美關係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誰當老大;世界變局的走向又是什麼?就是中西權力中心的轉移。深陷世界老大執念中的美國,面對這兩個問題,很難會屈尊。如果是這樣,那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又如何?正好比涉港、涉疆法案之後再來一個涉藏法案、涉台法案,又有什麼意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