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太空站及發射火星探測器 一文盤點中國航天2020六大看點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袁潔在12日(上周四)的演講上表示,中國航天在2020年仍將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袁潔又介紹了航天科技集團計劃在2020年實施的重大工程項目。
《香港01》結合袁潔的演講內容及相關資料,為大家介紹2020年中國航天的六大看點。

中國太空站「天宮」構想圖。(《解放日報》)

一、建設「天宮」太空站

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載人太空站「天宮」。中國預計在2020年發射太空站核心艙,2022年左右發射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之後把3個艙形成「T」字形構型,構成完整的太空站。預計太空站將從2022年之後開始運行,可支持3名太空人長期駐留,在軌10年以上。太空站將向國際社會開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間應用平台。

「嫦娥四號」著陸器及月球車。(資料圖片)

二、完成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任務

中國計劃在明年發射嫦娥五號,執行月面採樣返回任務,這也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的收官任務。在嫦娥五號探測器到達月球表面之後,飛控團隊將指揮探測器在幾十個小時內完成鑽取月壤樣本等工作。

中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步。第一步「繞月」在2007年順利完成,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13天後進入月球環繞軌道展開科學探測。2010年10月,嫦娥二號成功發射,正式進入「落月」階段。2013年12月,嫦娥三號的成功落月,實現了中國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嫦娥五號登陸月球、採集樣本後再飛回地球,則是「回」的階段。

中國北斗三號系統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全部發射完畢,標誌着該軌道組網順利完成。(VCG)

三、北斗完整系統明年6月正式運行

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系統建成由30顆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服務範圍延伸至全球,與GPS、GLONASS和Galileo系統兼容操作。

中國於20世紀後期開始,逐步形成發展衛星導航系統的「三步走」戰略: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後建成北斗三號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2018年6月,衛星高分六號在酒泉成功發射升空。(中新社)

四、完成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衛星的發射與在軌應用

到2020年建成先進的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系統。目前已發射高分一號高分寛幅、高分二號亞米全色、高分三號1米雷達、高分四號同步凝視、高分五號高光譜觀測、高分六號陸地應急監測等多顆衛星。

2018年12月,首個「鴻雁星座」衛星發射。(人民網)

五、建設低軌移動互聯網星座「鴻雁星座」

「鴻雁星座」是由300餘顆衛星和數據業務處理中心組成的全球低軌衛星星座通信系統,約在2020年建成一個「2+4+2」的系統,預計在2023年在軌部署完成。內媒指它將讓「您撥叫的用戶不在服務區」這句話成為歷史,無論在哪裏,手機都會收到信號。

六、中國首次火星著陸探測任務

在2020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按照規劃,火星探測器發射後,大概需要經過200天左右的飛行,才能最終到達火星。火星探測器到達火星的引力場後,會成為環繞火星的一個飛行器,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準確降落在火星上預定的降落區域。

本年11月14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着陸器懸停避障試驗在河北省懷來縣完成,此次試驗是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本次試驗在亞洲最大的地外天體着陸綜合試驗場進行,模擬了火星重力環境下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的過程,對其設計正確性進行了綜合驗證。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