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印尼對華示威 南海局勢為何再現暗湧?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12月12日,馬來西亞向聯合國提交一項與南海有關的文件,內容要求劃定大陸架邊界,中國對此強烈抗議:「(馬來西亞此舉)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和國家權益以及南海的司法管轄;中國對南海有基於歷史的權益。」
2020年伊始,由於中國船隻駛入納土納群島附近「專屬經濟區」(EEZ),印尼接連兩日向中方表示抗議。中國外交部回應指,中國對南沙群島擁有主權。漁民一直在中國南沙群島有關海域開展正常的漁業生產活動,合法、合理。

菲越與中國一度對峙

不論是馬來西亞,抑或是印尼,過去幾年在南海議題上相對低調,無太大動作,即使與中國有少許爭拗,大多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是次馬印兩國「一反常態」,大致可分為幾項因素。

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短短一年間,雖然正反意見仍打成平手,但印尼對華好感度大跌17%,有論者就歸咎於印尼民族主義情緒升溫、新疆人權問題以及國內政治角力。例如去年12月27日,馬印兩國均有民眾發起示威,聲援新疆維吾爾族和穆斯林,抗議中國的施政手法。

圖為馬哈蒂爾在第25屆國際交流會議「亞洲的未來」上發表演講。(Getty Images)

至於南海局勢,去年初菲律賓便指,中國派出至少275艘漁船和海警船,巡弋於菲方控制的中業島周邊海域,企圖妨礙基建工程。到了6月,一艘中國漁船在禮樂灘撞沉了一艘菲律賓船隻。今年5月,在越南控制的萬安灘附近海域,有鑽井平台出沒運作,之後中國派船巡邏,雙方對峙多月,直到10月才和平落幕。

去年美菲軍演至少16次

由此可見,區內爆發零星衝突,馬印兩國亦是跟在後頭,向中方擺姿態抗議,實則馬哈蒂爾去年訪問菲越,就呼籲中國釐清其主權主張,並建議各國聯手抨擊無視國際法的行為。

另一邊廂,南海局勢也被捲進中美角力的大棋盤。去年底,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南海戰略感知計畫」便發布報告,指截至11月,美國在印太地區舉行85次軍演,其中菲律賓至少參與16次、泰國9次、新加坡6次。正因華府繼續宣示「航行自由」,矛頭直指中國,故此區內各國亦乘機試探北京的虛實。

🔑中越就南海問題各自表態🔑

對於種種施壓,中國就是嚴正抗議,繼而一如既往不以為然。不管美軍舉行多少次軍演,其他申索國興訟多少次,北京都會繼續填島造礁,建造軍民兩用設施,部署愈來愈多的戰機、戰艦和導彈。如果以森林法則為唯一指導思想,各國一直都「軍事化」南海,中國只不過做同樣的事情,做得更大更快更有效。

馬哈蒂爾:沒能力時不會咄咄逼人

當然國際文件不利中方,不可一筆撇開說是小事,始終白紙黑字放在眼前,早晚都有對手以此為基礎,有時看準機會加以煩擾,有時進一步發動司法攻勢。無論如何,各國可以不接受中方的歷史主權說和國際法解讀,但無從迴避拳頭在近的既成現實,而美國作為域外國家,暫時可以做的事很有限。

🔑中國正建立航母艦隊🔑

馬哈蒂爾去年11月表示,相信中國會在南海問題上保持克制,並不點名批評美國試圖藉此挑釁北京。言猶在耳,大馬一轉身就以實際行動挑戰北京,箇中看似矛盾,但馬哈蒂爾於去年9月就解釋得很清楚,馬來西亞與中國為鄰,在沒有能力的時候,大馬不會表現得咄咄逼人,不用嘗試註定會失敗的事。

話粗理不粗,各國怯於中國的實力,口服而心不服,就連近年素以親華見稱的菲律賓,間中都要強硬表態以應付輿情。話雖如此,中國亦致力與東盟磋商《南海行為準則》,以期建立雙方都接受的互動機制,從此毋須長期陷於危機管理,致令美國有可乘之機,持續的零星衝突導致四鄰不睦,以力服人成唯一選擇。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