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執政的民進黨 別讓資本霸權主導「民主進步」價值

撰文:陳炯廷
出版:更新:

2020年台灣總統和立委選舉結果,民進黨取得民意的高度支持,蔡英文成為台灣總統直選以來得票數最高的總統,民進黨立委也拿下穩定過半席次,確定將延續目前全面執政的態勢,獨攬行政和立法大權。

回顧民進黨政府過去三年多以來全面執政的經驗,其在不少攸關民生和社會發展法案上的顢頇退卻與霸道姿態,實在不免叫人擔憂未來四年,民進黨政府是否會在權力的傲慢下,背離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越來越遠。

民進黨在大選中贏得勝利,延續全面執政的局勢。民進黨應把握民意支持,讓公平正義得以在政策和社會治理中伸張,而非在掌權後就背離人民。(洪嘉徽/多維新聞)

這三年多來,民進黨政府背棄「進步許諾」的幾項重大民生法案,包括改惡《勞動基準法》、《礦業法》改革的無疾而終,以及安居政策的虛晃一招,而這些問題則分別顯示民進黨政府在勞動人權、環境永續和居住正義等價值上的態度與實踐。如何坦誠面對這些施政缺失,並作為未來四年的執政指南,考驗著蔡英文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也叩問著民進黨的「民主進步」價值為何。

首先,民進黨政府必須深刻檢討的是,對於攸關台灣近千萬勞工權益的《勞基法》修惡問題。主張「縮減工時」並承諾「若損及勞工權益,不會砍假」是蔡英文在2016年總統大選時,為區隔與國民黨差異,並展現其「進步」的勞動政見。

然而,2016年民進黨首度取得完全執政後,卻很快地就轉身成為「資本的代言人」,在台灣企業主和美國商會等工商團體的遊說下,其在短短的兩年內就仗着國會多數,二度修惡保障勞工權益和尊嚴最低標準的《勞基法》,不只刪減了七天的國定假日,更替資方團體減少各種工時和加班管制,大幅減輕其人力成本。因此兩度修法就被勞團稱為是,自《勞基法》立法30幾年來「最惡修法」,而修法內容更遭社會學者痛斥為「倒退一百年」。

民進黨兩度修惡《勞基法》,引發台灣勞團和青年群體的不滿。台灣社會學者陳政亮就痛批,民進黨強勢改惡法定勞動標準,就是放任「市場專制」。(蔡苡柔/多維新聞)

民進黨政府為了修法,還不惜與勞工和選民為敵。面對修法正當性的質疑,蔡英文忘記謙卑傾聽,反叫勞工「不要跟我說,自己去找老闆說」,民進黨立委們更「幹話」(廢話)橫飛,傲慢地叫反對者「以後可以不投民進黨」,直指立院外高聲抗議的勞團「都是放錄音帶抗議」。兩度修法的結果,不但「縮短工時」的政見落空,台灣年總工時依然高居世界第三,民進黨也烙下背棄勞工和「資進黨」的印記。

隨着選舉結果的揭曉,民進黨再次獲得全面執政後,台灣工商團體馬上又向蔡政府高唱「經濟成長」和「勞動力市場應自由議價」的老調,提出檢討「一例一休」政策,要政府別管得太多、要提高加班時數等建言。對此,民進黨政府是否再次埋單,又或者能在宏觀的經濟願景下,讓台灣勞工能有平衡工作與生活的休息時間,扭轉長工時低工資的產業結構,端看民進黨能否與資本保持相對獨立的共存關係,不淪為資本霸權的魁儡。

再者,如何讓環境永續與資源開發能取得適當的平衡,不讓屬於台灣寶貴資產的山林礦場,淪為特許財團獨佔並無節制開挖的發財寶地,破壞台灣環境的永續發展,則是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不可再輕言閃避的重大環境課題。

由於蔡英文承諾要完成的《礦業法》改革始終沒有進展。環團在2019年台灣立法院會期倒數之際,在蔡英文競選總部旁拉布條抗議,不料被「挺英」者直指為「中共代理人」。(地球公民基金會)

在台灣已故紀錄片導演齊柏林的空拍影像中,人們看見台灣的美麗,卻也目睹了其哀愁。齊柏林的影像證言,那環山綠意之中被越挖越深的死白礦場,喚起社會大眾對採礦業者霸權的省思。

雖然蔡英文過去三年以來,曾經多次站在環境永續和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立場,承諾要改革不合時宜的《礦業法》,保護受傷的台灣及導演齊柏林鏡頭下的台灣美景,但擁有國會優勢的民進黨卻對於礦業改革一拖再拖。

直到2019年年底立法院的最後一個會期,民進黨念茲在茲的只剩能替「抗中保台」選戰策略加温的《反滲透法》,至於礦業改革,老早被拋諸腦後,最後更在幾句輕率的「道歉」聲中,宣告改革進度歸零,使得台灣珍稀的礦區仍形同「化外之地」,特許業者依舊能在肆無忌憚下佔地挖礦,牟取暴利。

誠如美國「老羅斯福」總統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在百年前的真知灼見:「保護天然資源不落入即將枯竭的危險境地,才是國家力量和永久生命的最後基礎。」民建黨政府能否履行礦業改革的承諾,重構不合理的採礦規則,嚴肅叩問著民進黨政府對於台灣環境永續發展的決心。

2020年台灣總統暨立委大選前夕,民眾集結於台北市東區向政府及各大政黨高呼「居住正義」。(居住正義改革聯盟)

最後,民進黨要反省和直面的就是人民要怎麼安居樂業的課題。過去三年多來,全面執政的民進黨在居住政策的成績,幾乎可說是不及格,也辜負許多年輕人的期許。

台灣居住問題的沈痾,包括高房價、高空屋率、低社會住宅存量等結構性問題,人們全然不見民進黨政府的有力改革。就連在許多經濟體(如美國、英國及香港)早就行之有年的房屋交易資訊透明化規範(實價登錄2.0法案),民進黨最終也仍是迫於建商的壓力而跳票。

到頭來,台灣的社會住宅仍宛如「空中閣樓」,多半停留在「紙上作業」階段,而租屋市場也依舊是政府關照不到的地下化「黑市」,租屋質量參差不齊,政府的租金補貼對多數租屋族而言更是「看得到卻吃不到」。此外,台灣有利於資本積累,卻不利民生滿足的不動產税制,以及缺乏產業政策而無法引導過剩資金流向實體投資的結果,更是不斷惡化台灣高房價的問題,使「房子不是拿來住,而是被拿來炒的。」

「居住問題要改善並非天方夜譚,要不要做,有沒有能力做才是關鍵」,這是蔡英文曾經對於台灣安居課題的扼要見解。面對台灣早已失去公平與效率的住宅市場,民進黨政府絕非不清楚問題出在哪,關鍵只在於為政者能否考量社會整體利益,擺脱既得利益者的制約,在實際行動上調整扭曲的住宅市場,讓所謂的「居住正義」,不再淪為選前「騙票」的一種「政治正確」修辭。

總結民進黨政府過去三年多在勞權、環境和居住等內政問題上的表現,都暴露出民進黨所強調的「民主」,其內涵絕非是以社會的公平、正義為追求目標,而僅僅只是服務於選舉需求和「反共」、「抗中」的冷戰意識形態,以及受制於資本霸權的政治體系。

假如民進黨政府願意省思並同意,民主社會的健全與否,並不只在於選舉投票,更是取決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實踐,那麼未來四年,在攸關社會公義和分配的課題上,民進黨政府就應拿捏好與資本的關係,別讓資本霸權僭越了民主,並好好地從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向,落實蔡英文的勝選感言:「把做不夠的、來不及做的,做得更好、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