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觀察】經濟紓困 為什麼中國政府不直接向民眾派錢

撰文:王雅
出版:更新: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傷害,多國政府的紓困措施中,政府直接給民眾「派錢」成為了重要一項舉措,均創下各國「歷史上首次」的記錄。相比之下,作為疫情風暴一度的重心,中國政府並未公布任何「直接撒錢」的政策,也引發了一些中國民眾的呼籲。為什麼中國政府不直接「撒錢」?這個問題其實沒那麼簡單。

中國經濟正在從疫情中恢復,中國政府會採取怎樣的經濟紓困政策也引發討論。(新華社)

先看一下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已經宣布了「直接撒錢」的措施。

美國:美國參議院於當地時間3月25日連夜投票通過2萬億美元規模的第三輪緊急經濟救助計劃,這將是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救助計劃。該法案顯示,根據申報者2019年的納稅申報單和2018年的信息(如沒有納稅申報單),將為年收入低於7.5萬美元的成人每人發放1,200美元現金支票,每個兒童500美元;年收入高於7.5萬美元,收入每多出100美元,支票金額減少5美元;年收入高於9.9萬美元,不會獲得現金支票。

加拿大:當地時間3月25日,加拿大聯邦政府宣布,符合要求的申請人將每月獲得政府發放的2,000加元支票,連續領4個月,共計8,000加元,網上申請通道馬上開啟。方案面向的群體包括失業群體、生病群體、自我隔離的人,也包括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以及因為公司運轉不力領不到工資的群體。杜魯多表示,線上申請通道會盡快開啟,所有加拿大人將在遞交申請後的10天內收到這筆錢。

德國:當地時間3月23日,德國財政部宣布推出一項用於救助小企業和自由職業者的民生政策,計劃總預算為500億歐元。方案包括,小企業主(1至5人就業的公司),個體戶如藝術家、職業攝影師、護理員等,每月可得到9,000歐元的補貼,為期三個月; 5人至10人的公司可獲15,000歐元的補貼,為期三個月。

英國:當地時間3月20日,英國財相辛偉誠(Rishi Sunak)發表演講,宣布英國正在推出了一項「史無前例」的救助計劃,直接為受疫情影響不能工作的英國民眾發放薪酬。「這是我們歷史上第一次,政府直接給民眾發放薪資。」此次紓困方案有效時間從今年3月1日始,且至少執行3個月之久,英國的所有僱員都囊括在該計劃的範圍內。根據這一方案,英國政府將為受疫情影響而無法領到薪酬的人員支付80%的薪資,每月最高2,500英鎊。

澳洲:當地時間3月12日,澳洲總理莫里森宣布,從3月31日起向大約650萬人發放每人750澳元的一次性現金補助。此次現金補助主要面向社會福利保障金領取群體,包括養老金領取者,失業津貼、殘障補助金、照顧者津貼、青年津貼、退伍軍人補助和家庭稅務福利的受領人,都將獲得這筆錢款。

日本:據日經新聞3月26日報道,日本政府或最早於5月向收入大幅減少的家庭直接發放現金。目前的方案為,將向符合條件的家庭發放20萬至30萬日元,還將通過發放折扣券和商品券來扶持營業額鋭減的餐飲業和旅遊業。

韓國:韓國總統文在寅3月30日在青瓦台主持召開第三次緊急經濟會議時表示,中央政府決定攜手地方政府,向包括中產階層在內的、收入在下游水平的七成家庭發放災害補助,四口之家的補助標準為100萬韓元(大約港幣6335元)

韓國新冠肺炎疫情:文在寅3月30日表示,韓國將向七成家庭派錢。身穿防護服裝的士兵3月15日在大邱進行消毒工作,圖為他們在為市中心一棟建築物消毒期間走至室外。(Reuters)

目前世界上主要經濟體都在通過「撒錢」的方式向因新冠疫情影響的國民進行救助。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撒錢,受到疫情衝擊嚴重的中國社會,也開始出現呼籲中國政府直接「撒錢」的呼聲。

但是中國政府的選擇明顯不同,第一點不同是在中央層面,中國政府目前更多是通過減免稅負,宣布特種國債等比較温和的中性方式去支持國民經濟,而非「撒錢」那麼暴力直接。第二點不同是地方政府層面,也是選擇了「消費券」而非直接「現金」方式促進內部消費。

目前已有多箇中國省份發放消費券。例如杭州政府宣佈發放16.8億元人民幣消費券,消息指自3月27日杭州開放申領消費券以來,據杭州商務局統計,截至3月29日16時,已帶動杭州市場消費4.53億元人民幣。兑付政府補貼2,983萬元,拉動效應達到15倍。杭州消費券線下實體店消費使用,滿40元自動抵扣10元。

浙江杭州市政府宣佈發放16.8億元人民幣消費券,可以在支付寶上申領。(資料圖片)

其實這種發消費券的方法,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成都率先發放消費券,引發了其他城市的效仿。那一年消費券發放最多的城市是杭州,達到了8億元,其中給困難家庭每戶發放200元,給在校中小學生每人發放100元。效果非常顯著。當時浙江省委政研室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消費券對經濟的拉動效應達到1:1.3,是直接發放現金的2倍。尤其是對旅遊業的促進,政府每發10元旅遊消費券,就可以帶動近300元的消費。

為什麼中國政府沒有「撒錢」?熟悉中國政經的觀察人士給予了以下解讀。

第一,「撒錢」作為激進的促銷費工具,過於激進。儘管短期內能夠「救急」,但是難以「救窮」,理念的不同導致各國選擇路徑因此不同。

當國家面臨經濟危機時,通常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加大基建投資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支出。第二種是開着直升機撒錢,而第二種又包括「現金」和「消費券」兩種基本方法。

相比西方國家選擇的「直升機撒錢」模式,中國政府目前的應對選擇是「加大基建投資和公共服務領域的支出+消費券」模式。

截至3月10日,中國大約有25個城市先後公布了投資計劃,總投資額大約達到50萬億元人民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50萬億的數額雖然看起來很大,但它並不是今年的投資額度,而是未來5至10年的。

而「消費券」模式,不僅是浙江,南京、濟南、寧波、遼寧等省市,也出台了和消費券有關的措施。

第二,沒有直接撒錢,也側面證明中國目前疫情已經相對「可控」。中共總書記習近平3月29日視察浙江,釋放了希望全國「復工復產」的信號,相比正處於疫情高發期的歐美,中西方所處的「抗疫階段」是不同的,也就決定經濟紓困手段的不同。

中共總書記視察浙江,釋放出明顯的「復工復產」信號。(微博@新華視點)

第三,中西方民眾儲蓄狀況有很大差異。3月30日中國經濟作家吳曉波在一篇分析為何中國不「撒錢」的文章中分析,此次受疫情影響,美國的失業人口達到了328萬,比此前的最高紀錄還要超出5倍。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家庭的銀行儲蓄率非常低,之前美聯儲做過一項調查,發現美國40%的家庭拿不出400美元的應急費用。

在美國人的觀念中,借錢消費是一種常態。而中國人則比美國人要保守得多,10年前中國的儲蓄率是50%,如今是45%,依舊是全球最高水平。所以政府如果給美國人民發錢,那麼他轉身就到超市購物了,但是如果給中國人發錢,中國人可能直接就把錢存到銀行去了,並不能很好地促進消費。所以同樣是撒錢,美國撒的是真金白銀,而中國撒的是消費券。

內地餐飲企業陸續恢復堂食,圖為福州商場規定恢復堂食的餐廳一人一桌用餐,並進行體温檢測。(中新社)

還有第四個原因,就是目前中國政府正在面臨比較嚴重的財政收入下滑的情況。雖然2月至今中國全國各級財政針對疫情累計下發財政資金近千億元。

一方面,疫情造成的經濟停滯導致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度下滑,很多產業經濟數據出現大幅下滑,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今年1至2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下降20.5%,其中餐飲收入下降43.1%,商品零售下降17.6%。;另一方面,抗疫、扶貧以及減稅降費等政策都要求政府掏錢。在如此此消彼長的態勢下,希望政府直接拿出「真金白銀」撒錢並不現實。當然不排除中國政府在未來——例如傳說中5月初有可能召開的全國兩會前拿出更加直接的經濟救助方案。

每個國家有其實際國情,以及疫情發展階段的不同,都註定了每個國家的經濟紓困政策是不同的。「直接撒錢」有其現實必要性,不必因此嘲笑歐美國家。

通過投資+消費券的中國方案雖然和風細雨,但也讓民眾有「不解渴」之感。畢竟因為近兩個月的經濟停滯,中國也存在大量生活一夜返貧的基層民眾。在政府救濟難以全覆蓋的中國,如何對這些家庭和民眾進行「直接幫扶」,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