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準確」理解習近平關於電影的講話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多維新聞》於今日(12日)發表題為《「全面準確」理解習近平關於電影的講話》的文章,指出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表示「不要進行過多的聚集活動。大家想看電影,就看網上的吧」,這明顯是為了疫情防控需要而給出的暫時性指導意見,但是一些人卻往極端引申解讀,以為他是在暗示電影要發展,但電影院並非如此重要,可以通過網上看電影取代。

以下為文章全文內容:

這一次疫情無論如何收場,這個世界已經發生變化,生活也發生了變化,人也會改變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慶幸的是到最後,一切變化都會是積極的,「吃一塹長一智」 ,經歷過這次事件人類會再一次大踏步向前。這是我們對人類的信任,對世界的信任,更是對國家的信任。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只要不被它嚇倒打敗,而且以最快速度覺醒過來,用智慧去應對它,一切經驗教訓的總結都是更好未來的起點。當然,我們付出了代價,不少人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傷害,這是大家感到惋惜的,這個為進步而交的學費有點太大,它警醒我們要跟大自然打好交道,要對大自然心懷敬畏。

文章指,中國扭轉了疫情的惡劣局面,逐步控制了態勢,穩住了陣腳。(資料圖片)

中國在疫情發生初期非常被動,因為大家對這個陌生病毒將產生什麼殺傷力感到疑惑和恐慌,如何穩定國家的社會經濟情勢,還有來自國際政治和輿論的壓力,可以理解。今天的情況發生了變化,關鍵是中國扭轉了疫情的惡劣局面,逐步控制了態勢,穩住了陣腳。從世界各地的發展來看,中國人對疫情的反應是勇敢的、鎮靜的,大家可以引以為傲。在可能的情況下,中國應該盡最大力氣去幫助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是為了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自己,符合我們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事情還沒有過去,甚至永遠不會過去,我們的工作還不少,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

經濟是生命損失之外最受疫情打擊的對象,然而,只要我們用同樣的決心,困難一定可以克服,對此,中國人應該有信心。試問,今天的難度能夠比改革開放,或者從文化大革命轉過身來更具挑戰嗎?當年國家是如何調整過來,建國初期的困難不夠大嗎?就好像習近平說的,這是考驗,而且我們必須考好,就這麼一回事。然而,說來容易,實行卻並不簡單。

網上觀影替代不了影院

當然,既然是考試,也就表示可以考壞,而如何考好,不能只靠一腔熱血。最近看到一個案例,可以借題發揮一下。習近平前些天在杭州視察時提到大家還是要慎重,不要讓疫情反彈,他還順道說了,「不要進行過多的聚集活動。大家想看電影,就看網上的吧!」這明顯是為了疫情防控需要而給出的暫時性指導意見,但是一些人卻往極端引申解讀,以為他是在暗示電影要發展,但電影院並非如此重要,可以通過網上看電影取代。我記得他前幾年曾經批評宣傳部門人員對中國夢的解讀,將其口號化,甚至將其低俗化,他後來更專門批評一些低級紅、高級黑的宣傳工作。今天這些人的胡亂解讀,和當時的情況是一樣的。不會有人相信習近平是鼓勵大家都「宅」在家裡,打打遊戲、看看網大,如果這樣,既不要說這些人都會逐步有精神病,還對經濟非常不利,中國的服務業發展一定會受到窒礙。

事實上,這種狹隘的聲音也發生在電商領域,曾經不少人認為電商發展這麼好,商場以後就不用了,現在我們知道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當我們用膚淺的視角,從短期市場現象來審視中長期的產業發展,很容易扭曲了對事情的判斷,借用偶發事件和錯誤解讀權威觀點,很容易弄巧反拙、本末倒置,前段時候的國進民退亦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一些自以為是的人在哪裡聽風便是雨,根本不知道世界在發生什麼事。前段時間歐美不少政客和媒體對中國疫情的發展和預期,也真算是開了個大玩笑,情況可以如此戲劇性地快速發生變化,今天歐美的防疫工作究竟是過失還是大意,真不好說。同樣的邏輯,也應該教訓我們要用耐心來看待社會和經濟領域的範式轉移,特別是在突發事變的背景裡,既不要隨意下判斷,更要不斷掌握變化發生的規律。

內地疫情爆發初期,仍有不少市民戴上口罩到戲院消遣。(中新社)

電影觀賞是一個強社交的文化和商業場景,就好像任何其他聚集性商業活動,如球賽,音樂會,它們都無法不在群聚的情況下發生。因為最近的特殊情況,就判斷這是電影產業的結構缺陷,而且要改變它與影院的關係,將播放的重心轉到網上,那是如何的短視和對電影產業生態完全缺乏認識的觀點。這就好像在說,足球以後也可以只是在家裡通過電視看轉播,不用到球場,音樂會就在網上聽,不用去現場,這種對文化產業規律的認知可行嗎?足球和球賽當然可以分開,音樂不會只在演唱會出現,但現場觀賞的球賽和親歷其境的演唱會,是足球和音樂產業發展不可或缺和不斷壯大的手段,因為一時的狀況而錯誤認識它的發展規律,顯然是管中窺豹、一葉障目。

現在有些電影完成製作後,確實是無法在影院上映,那是因為品質不如人,吸引不到發行商和院線,所以它們會被轉到網上播放,收入自然大幅下降,收視通常都不會太好,因此沒有人會投資一部只會在網上播放的電影。那些在影院正常放映的電影,事後也會在網上播放,通常收入會更高,收視也會更好,相信是因為影片本來就不錯,加上在影院走了一回,增加了宣傳,在網上就有更好的迴響。網絡和電視播放電影是電影產業的有益補充,但它不會是電影的主要傳播場所,更替代不了影院。電影的社交性是城市形成過程中人類生活改變的主要形式之一,更是文化傳播和文化作用統合過程的關鍵手段,或許有一天會因為科技或者更多的文化產品的創造而發生變化,但至少到今天,還沒有看見這種跡象。

影院搶不了製片商蛋糕

現在還有人認為,習近平說了一句電影可以網上看,就認為電影在網上看是同一回事,甚至指出現在電影院過於強勢,霸佔了電影製片方的大部分利益,不公平,這種對領導人講話無邊無際的「自由發揮」就更扯了。這種觀點認為,真正創造價值的是電影製片方,但現在影院卻竊奪了製片方的蛋糕。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認識電影院和電影的關係,更不知道什麼是產業鏈,對產業鏈不同環節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電影如何就成為了電影毫無認識。一個簡單的比喻,就好像一個廠家生產的產品,出廠價為零售價的30%,那麼是產品出廠後的銷售環節竊取了廠家蛋糕嗎?顯然不是,這是商品在流通過程中必然經歷的增值過程,所謂「增值稅」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作為電影產業的兩個關鍵節點,電影製片和電影院,是有趣的兩種產業形態,前者是風險型,後者是傳統型,兩者的結合就是平衡產業鏈的風險管理,如何調劑兩者之間的利益,確實需要很好探索,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探索模式亦會不一樣。將兩者用二元對立或者零和博弈的視角來審視,是完全不懂電影產業的人才會如此誤解。這當然不是說兩者的商業關係不能改善,或者說在不同時期如何調整其中的利益分配,但這是改革的問題,而不是革命的問​​題。

1月25日,農曆正月初一,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呼和浩特市的電影院暫停營業。圖為市民在橫店電影城門口閱讀停業提示。 (中新社)

電影製片是高風險產業,這種定論早就被證實,由於它的投資比其他文化產品大得多,又容易產生社會作用和市場效益,還有機會產生超大級別利潤,因此電影製片業很容易被大企業壟斷,他們能夠通過多部影片作品平衡風險,亦能夠更好掌握市場規律,擁有更好的人才,這是小型製片方無法做到的。這種產業特性無法改變,更不會因為影院讓電影製片方的風險上升。如何降低電影製片業的風險,應該是提升電影製片的創作管理和風險管理。當然,政府如何支持和鼓勵更多創作者,是電影製片業提升生命力的有效手段,但對於單一電影作品來說,它的風險不會因而減低。

電影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產品,但在中國,這項產業就是一個朝陽產業,遠遠沒有成熟,產業的結構,以及利益分配的商業安排還並不完善,這跟中國的服務業發展依然是在初期,城市化進程還在發展中有著緊密關係。在這一過程中,如一些一線城市,就發生了競爭激烈的情況,一個商業中心區就會有超過五六家影院的局面已經開始普遍,而且影院之間發生了惡性競爭。如何做好均衡發展,不只是電影院行業,商場和餐飲都面對同樣情況,這是高速發展必然出現的扭曲現象,需要時間和市場對其進行適應性調整。各種產業應該和政府配合,加快調整步伐,讓競爭不會變成是殺戮,讓優勝劣汰不會變成壟斷的前奏。有序發展電影產業應該是國家的大政策,因為電影是文化產業的龍頭,它可以撬動整個社會的文化氣氛,電影更是最高級形態的娛樂產品,是娛樂和文化最有效結合的產品形態,能夠很好刺激文化經濟,起到強勢的產業牽引作用,為各種文化商品帶來群聚效應。

回到習近平的那句話,人家就是說現在疫情還會有反彈機會,還是慎重一些,沒有必要鼓勵群聚性的社交活動,所以說,在家悶啦,就退而求其次,在網上看看電影吧。他並不是在批評電影院將電影製片的蛋糕搶走了,更不是說在網上看電影是一樣的。外面有些傳言,習近平和彭麗媛都是熱愛電影的影迷,他看電影也是在影院裡,只不過不用買票,也不需要擠著一大堆人進場。或許從他的本意是希望能更熱鬧一些,能通過到影院觀影「聯繫群眾」呢。我們相信,疫情過後,既要重振經濟,更要恢復社會秩序,還要發展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央政府應該強勢鼓勵電影產業發展,幫助電影院盡快恢復產業的興旺。如果電影院恢復不過來,電影產業受到的傷害更大,對整個文化產業鏈將會是一次重創,對恢復經濟也極為不利。所以,還是「全面準確」理解習近平關於看電影的講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