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民調四成民眾願意上戰場保衛台灣 台灣人真想打仗嗎?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近期台灣媒體ETtoday新聞雲發表了一份民調,如果兩岸爆發衝突,有40.9%民眾表示願意上戰場保衛台灣,有49.1%民眾表示不願意上戰場。而在2019年及2018年,願意上戰場的比例是32.7%、23.6%;不願意的比例在2019年及2018年,分別為52.2%和73.3%。

至於民眾是否認同恢復徵兵制?有50.8%的人表示非常認同,24.4%的人有點認同,也就是民調指出,超過七成的人認同恢復強制兵役。

近年台灣軍事演習,意外頻傳。(楊騰凱/多維新聞)

這些數字有媒體簡單歸納結論,比如「兩岸僵局下,台灣人願意上戰場的比例增加」、「在當前兩岸對峙下,民眾贊同強制兵役」。但若結合台灣社會的各種迹象來看,民調數字,呈現的更多是政治正確。

比起「願不願意為台灣上戰場」這種問卷,更多該看見台灣社會對幾個現象的態度。

其一,民意對「國軍能否捍衛台灣」之態度。

從年初參謀總長沈一鳴不幸殉職事件至今,已經發生多起直升機故障、軍官殉職的悲劇,然而這些在媒體上的版面及社會反應,除了「R.I.P」(願他安息)這樣的留言之外,引起的重視實在有限。

今年1月,台軍沈一鳴上將在UH-60M黑鷹直升機墜毀事故中殉職罹難。(資料圖片)

就算是沈一鳴這樣的一級上將殉職,也僅以「天氣和人為因素」草草了結,盛大辦理其後事,再無人說話。

台灣社會會自嘲「三次演習出兩次意外」,然而這樣的軍隊如何打仗?每次出事後媒體都會問。國防部等官僚機構是否決策失誤、軍隊軍紀是否渙散,少有人深究。台灣社會並非不知道國軍的問題,然而意外頻出人民已然麻木。

現實情況是,在兩岸實力差距下,人們也普遍認為若「美國不來」,台灣軍隊當然無法抵禦解放軍。所以提起兩岸關係,台灣常做的民調除了「願不願意上戰場」之外,往往還有「認不認為美國會協防台灣」。

全然地對美依賴,這是導致台灣軍隊就算「不能打」,民眾也不甚在意之因。

台軍漢光演習反空機降作戰演練7月16日凌晨在台北松山機場展開。(中央社)

其二,民意對徵兵制之態度。

從民調上看,全面恢復徵兵制獲得多數支持,且媒體上也有太多「應當恢復徵兵制」之聲音,若真「民意如此」,為何從大受支持的蔡英文到國民黨,沒有一個政治人物,敢說「恢復徵兵制」?

2012年時,呼籲全面募兵制的聲浪非常巨大,但募兵制又可能碰上各類困難,當時的國防部長高華柱表示,如果要徵兵制,「那役期最少要延長成兩年,若是像現在這樣剩下十個月,兵源受完訓就退伍了。」

若做民調,普羅大眾都支持保衛台灣,然而在現實中,徵兵制,從過去1980年代的強制兩年,到2000年後的一年十個月,而後幾年越縮越短,到2018年全募兵制之前,徵兵制的受訓時間,僅剩一年,甚至能以軍訓課時抵減,受訓時間可以不到一年。「當兵時間太長而與社會脱節」、「受訓結束後女友跑了工作不好找」,各種抱怨聲過去不斷。「現實」與「民調」差距,體現於此。

中共威脅得再兇,「恢復徵兵制」當前僅體現在紙上。

台灣漢光演習「三軍聯合反登陸作戰」操演16日上午在台中甲南海灘舉行,台灣總統蔡英文(左3)著全套軍服前往視導。(中央社)

其三,民意對「完全對抗中國」之態度。

最後,討論一下台灣社會對於「完全對抗中國,進入戰時狀態」之心理準備。

2019年1月,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針對一千多位台灣民眾做出的問卷結果顯示,53.3%的民眾支持加強與大陸的經貿關係;同樣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大陸會以經濟要求台灣做政治上的讓步」。

同時超過六成的民眾認為,若獨立會引發大陸攻打,則不贊成。

而在近期ETtoday新聞雲那份「是否願意上戰場」的民調中同樣顯示,台灣民眾對於兩岸往來的看法,有56%的民眾支持擱置爭議,維持往來;13.2%可接受在「一中前提」下經濟與政治交流。也就是說,在當前民間在網上叫囂「勢不兩立」的時候,近七成的民眾都支持兩岸經貿往來。只有22.7%的人認為應全面斷絕往來。

今年漢光演習,台軍一架直升機墜毀,兩名飛官殉職。部隊官兵17日上午列隊哀送。(中央社)

台灣常言,2019年的香港「反修例運動」改變了局面,但主要影響怕是在於台灣選舉結果與這些民調數字,現實並沒有改變。

軍事力量的不平等,台灣國防的根本問題,台灣經濟本身對於兩岸經貿的依賴,民眾的現實權衡不會反應在單一民調上。

最後,儘管想說「多數台灣人不想打仗」,但主觀性過強,只能說,台灣國防若要自強,恢復徵兵制、充分訓練國軍、整頓軍紀,刻不容緩。若政府真想展現「守護台灣」之心,也只能這樣。

當然,若一切都是政治語言,就不必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