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營收和淨利潤潤暴漲的背後:中國科企惡補短板

撰文:劉言
出版:更新:

8月27日晚,中國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中芯國際(SMIC)發佈了中期業績公吿。作為中國首家同時實現「A+H」上市的科創紅籌企業,其H股半年報顯示,中芯國際上半年營收和淨利潤均創歷史新高,實現營收18.43億美元,按年增長26.3%;淨利潤2.02億美元,按年大漲556%。

基於A股及H股採用的會計準則不同,在A股半年報中,中芯國際上半年實現營收131.6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29.4%;淨利潤13.9億元人民幣,按年大漲329.8%。

中芯國際2020年半年報顯示,中國國內的半導體公司正在成為其營收的主要動力。(視覺中國)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總部位於上海,目前可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台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2019年5月曾主動從美股退市,2020年7月從中國A股科創板上市。

迴歸A股的中芯國際創下了多項科創板記錄:從受理到過會,僅用時19天,從提交上市申請到正式上市,僅用時45天;在7月16日中芯國際上市首日,開盤價每股95元人民幣,較發行價上漲245.96%,市值高達6,780億元人民幣,並創造了A股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IPO)紀錄。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拓墣產業研究院統計,2020年一季度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中,中芯國際排名第五,佔總市場份額4.5%。從此次公布的半年報中能看出來,中國國內的半導體公司正在成為中芯國際營收的主要動力。來自國內的客戶上半年為中芯國際貢獻了84.85億元人民幣的營收,按年大漲51.5%,貢獻了約65%的營收;北美及歐洲、亞洲地區貢獻的營收分別是30.4億元人民幣、16.3億元人民幣。

中芯國際2019年底正式量產了14納米工藝的晶片,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僅有4家晶圓代工企業有技術能力提供14納米技術節點。當下,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藝已趨純熟,且在努力加大產能,從公開報道來看,其後續還會推出改進版的12納米工藝,以及N、N+1等。

雖然和半導體晶圓代工全球排名第一的台積電尚有一定差距,但中芯國際已能基本滿足中國科技企業巨頭華為對中端晶片的性能、產能需求。早前曾有消息稱,基於內外形勢的判斷,華為正將自家晶片的設計、生產工作,逐步從台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華為海思在2019年底已安排部分工程師,聯合中芯國際設計和生產晶片,資源方面也逐漸向中芯國際傾斜,不再完全依賴台積電。

2020年5月15日,美國政府擴大對華為的制裁措施,根據禁令要求,任何非美國的晶片製造企業,必須先向美國政府提出申請並獲得許可,方可使用美國的技術和工具給華為供貨。8月7日,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公開表態稱,公司絕對遵守國際規章。

中芯國際是中國國產晶片崛起的重要一環,其發展也將帶動一批國產半導體設備和材料行業。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證e互動」上,有投資者提問,作為中國晶片代工領域追趕的唯一希望,中芯國際是否正在打造無美國供應鏈技術產品線,以防止有一天因為發展壯大,被美國製裁。中芯國際對此未有具體回應,僅在回覆中表示了感謝關注。

北京市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園區大門外景。(中新社)

沒有具體回應的背後,並不意味着中芯國際沒有新的行動。中芯國際半年報中實際已透露,其先進工藝研發與業務進展順利,先進工藝第一代技術量產順利,與中國國內及國際客戶繼續開展新的試產項目;先進工藝第二代平台穩步推進,目前處於客戶產品驗證階段;在成熟製程方面,產能利用率持續滿載,攝像頭、電源管理、指紋識別和特殊存儲器等相關應用需求強勁。

2020年年底前,中芯國際每月將增加3萬片8英寸晶圓產能及2萬片12英寸晶圓產能。同時,中芯國際還表示將持續推進研發進度,以抓住成熟和先進節點的市場機遇。雖然中芯國際並未指明先進工藝的節點信息,但從公開的信息來推算,先進工藝第一代應該指的是14納米及改進版12納米工藝,先進工藝第二代指的是N+1及N+2節點,應該介於10納米及7納米之間,目前尚在驗證中,未有量產。

在中西關係結構性變化外溢作用深刻影響世界的當下,中美兩國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正酣,隨着美國對中國的打壓步步升級,頻繁利用出口管制清單對華為等中國企業進行貿易限制,中國一大批科技企業已在全方位反思以及惡補短板,並且已經在行動,中芯國際即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