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還是假意:日本媒體人眼中的「台日友好」

撰文:廖士鋒
出版:更新:

9月23日,《多維TW》舉行「多維導讀系列36」,邀請旅台日本媒體人本田善彥以「一位日本媒體人眼中的台日友好」發表演講,探討台人眼中的日本、與日人眼中的台灣的落差,以及日本看待兩岸的心態變遷。

活動一開始,主持人介紹指,2017年本田善彥「台灣『這個國家』終自我解體?」一文,在台灣得到廣大回響,而近期國際格局也發生了變化,但台灣媒體主要看到的都是美國的想法,本田善彥作為離台灣很近的日本長期旅居台灣的媒體人,很適合分享他的觀察。

旅台日本媒體人本田善彥參加多維導讀活動。(屈彥辰/多維新聞網)

揮之不去的日本對台優越感

本田善彥先分享一則故事,他回顧2012年訪問台灣「中華保釣協會」的前秘書長黃錫麟時,對方突然說出「認定台灣人很親日,連領土問題也期待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你不覺得這根本是在瞧不起台灣人,把台灣人當傻瓜嗎?就算是和日本關係再密切,對日本態度非常友善的人,你認為他們會樂意把自己的領土和財產交出來?」,黃錫麟認為「不光是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很多有過實際經驗的台灣人都有這種感覺。日本過去殖民統治台灣五十年,對台灣抱有優越感,使得日本人在無意識之中,出現種種輕視台灣的言行。只是台灣人就算有這種感覺,也會因為日本比台灣強大,再加上考慮到和大陸的關係,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才沒對日本人說出口而已」。

此外,本田善彥也曾訪問民進黨前立委張俊宏,他說「日本根本就是利用台灣的親日」、「日本曾經認為台灣與日本的地位是對等的嗎?一次也沒有吧!需要台灣的時候,就花言巧語加以利用,不需要的時候,就忽視台灣的存在。事實上很多台灣人都覺得,日本人對台灣抱持一種優越感,打從心裏瞧不起台灣。只是,這畢竟涉及自己的尊嚴,也不想說出來引發不必要的糾紛,才故意選擇不說。你知道台灣人多少次感到心有不甘嗎?」

本田善彥指出,根據他自身過去近30年在台灣的各地接觸過各階級,各層次的百姓的經驗和見聞,黃錫麟、張俊宏的說法好像不是根據他們的受害妄想所產生的,而是台灣百姓、特別是四五十歲以上的台灣百姓在潛意識裏擁有,但平時不會講出來的的某一種共識。但是他也指出,日本來賓或聽眾對蔣中正和對中華民國的態度是另一回事,特別是老一輩的日本人,對「以德報怨」等等的日中戰爭的歷史淵源,還是有一股比較特別的感觸,當時不少人不掩飾地表露對蔣中正感恩,感佩的態度,這些人的多半是經歷過二戰的。

2010年,安倍晉三以私人身份訪問台灣,和李登輝會面。(網絡圖片)

日本人「柿子專挑軟的吃」?

當時的二戰戰敗與冷戰脈絡下,日本人對中華民國、中國的態度,和對台灣的態度有差別,本田善彥指出,站在對日外交第一線的台灣外交官也注意到這一點。2002年到2003年,本田善彥對台灣前駐日代表林金莖做了幾次專訪,林看過四任總統和日本政要之間的互動,曾說「李登輝先生是一個直爽的人,而且博學多聞,話術也很好,日文當然沒問題。日本的客人如果是和李登輝會晤,似乎也覺得很輕鬆。過不了多久,漸漸比較多人會敞開心胸說話了。尤其是李登輝先生開始強調台灣意識的時候,在這類話題的前後,這種傾向好像特別明顯。我看過有人在與蔣總統會面時顯得很緊張、不自然,不過在與李登輝先生會晤時,卻像是變成另一個人似的敞開胸懷,甚至是有點熟不拘禮般的態度。這時候,我也只能好意的解釋成『是因為李登輝先生平易近人的人格特質有關係吧』」

另外本田善彥也訪問過一位台灣駐日代表處的職業外交官,對方無奈地說,每次在尖閣諸島(即釣魚島,台稱釣魚台)或漁權發生什麼糾紛,一批日本記者就會到台北的外交部或駐日代表處大聲嚷嚷,有些人還大剌剌地說,因為他不喜歡馬英九,所以反對跟馬政府簽訂漁權協議,要簽訂的話等蔡英文民進黨執政後才對等等,「但這位外交官都曉得這些記者在北京的時候,既安靜又客氣,很克制」。

本田善彥分析,這些日本記者也許認為因為挺民進黨,所以自認替台灣說話,但他們不經意講出的「因為不喜歡特定的外國政黨,不喜歡特定的外國元首,所以反對跟這個外國政府簽訂魚權協議」云云的說法,正曝露出他們打從心裏瞧不起對方,根本都不重視對方百姓的利益,以及日本和對方雙方的利益,他吃定對方,看遍對方,也許將對方視為跟附庸差不多的,同時在強勢的中共面前不敢吭聲,只敢專挑軟柿子的方式,找相對弱勢的台北外交部發泄他的情緒。

9月18日,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右)宴請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左)時,表示感謝森喜朗的濃情厚意温暖台灣人民的心,並指出李前總統的政治理念、思想哲學以及對日本文化的了解,贏得日本各界深厚的友誼。(台灣外交部)

台灣人親日是真心還是偽裝自我?

對於政治上最予人親日印象的李登輝,本田善彥提及李登輝經常提到西田哲學、武士道,說他好像蠻了解我們日本思想近代價值,「可是我們眼看李先生行為模式,比較像傳統中國權謀,跟日本尚古不一樣」,他指出,李登輝日式教養對人格形成影響很大,對理論武裝事非常有用,到底有沒有把根深柢過價值跟行動哲學內在化?還是要打個問號。

而戰後台灣對日本觀感的演變,本田善彥觀察,戰後出生台灣以親日自居的很多,不過他們對日本理解與期待比較偏重消費或者物質,特別是這幾年來台灣年輕人不少想要跟大陸切割,這個過程,「我看起來感覺到日本只不過是一個對他來說穿梭比較自在的外衣或者是帽子,跟大陸對抗或者自戀的時候隨時拿來消費,反正無法真正內在化,裝起來也相對輕鬆,脱下來也沒有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