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聯合國安理會主席馬凱碩:美隨時可犧牲台灣 台須時時保持敏感

撰文:伍逸豪
出版:更新:

中美兩國馬拉松式的博弈,在美國總統大選的催化之下,越形顯著。而夾處其中的台灣,已經深刻地感受到強權角力帶來的擠壓與壓力,從而表現在民進黨政府對美國的「一面倒」政策,以及社會輿論對特朗普(Donald Trump)情感投入式的押寶。

台灣對於美國總統大選的熱衷程度,連美國媒體都注意到了,「紐約時報中文網」10月26日刊發了《為什麼許多台灣人與特朗普和美國站在一起?》一文,特別探討台灣此一特殊現象。日前跨國民調機構「輿觀」(YouGov)發佈歐洲七國與亞太八國和地區調查,台灣不僅有亞太地區最多的「特粉」,高達42%的台灣民眾支持特朗普,也是這兩波調查對象中,唯一特朗普支持度超過拜登(Joe Biden)的地區。以中美博弈為表現形式的「世界百年變局」,台灣必然是風暴的最前線,這個「突出」的民調結果或許就是一個縮影。

2018年曾經到過台灣發表演說的新加坡外交官馬凱碩,近日在英媒發表文章,指一場去西方化的海嘯正在發生,西方政府應學會與北京共處、合作,而不是希望其轉變或早日消亡。(許陳品/多維新聞)

這場百年變局對地緣政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新加坡資深外交官、原聯合國安理會主席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9月20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西方應注意拿破崙的忠吿,讓中國沉睡》,剖析西方脱離現實且出於意識形態對中國的無知與駝鳥心態。除此之外,馬凱碩關注中美地緣政治變局的新著《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Has China Won? 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rimacy),繁體中文版也於今(2020)年10月在台灣出版。

在這本書中,馬凱碩以其同樣出身於「小國」的背景與經驗,特別寫給台灣讀者一篇序文《從地緣政治三大鐵律看小國生存之道》。馬凱碩總結,小國應該特別留意存在數千年之久的地緣政治鐵律(iron laws),其中第一條,即「沒有一個大國會容許在其周邊有敵對勢力的存在,無論民主或威權大國皆然」。作者以1983年美國入侵格林納達為案例,指出「當大國要剷除枕邊敵人時,沒有人阻擋得了它」。

馬凱碩總結的第二條地緣政治鐵律,即「當大國必須在本國重大利益和國際關係價值觀之間做選擇時,他們總是以國家利益為優先」。馬凱碩認為,儘管特朗普口無遮攔,但他此前將台灣比喻為「筆尖」、中國則為辦公桌,「特朗普並沒有不尋常,今天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會優先看待共產中國」。馬凱碩強調,站在地緣政治的立場,價值觀沒有國家利益來得重要,因此他特別忠吿台灣:「當民主的美國必須與共產中國合作時,對於民主的台灣之利益,它隨時都可以犧牲」,這一點在當代台美關係上,並非從未發生過。

台灣天下文化出版馬凱碩新書《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繁體中文版,作者表示希望台灣民眾能夠更加了解中美地緣政治角力對生活的影響。(張鈞凱/多維新聞)

馬凱碩也以加拿大與美國的相處之道作為分析,從而指出地緣政治的第三條鐵律,即「小國經常會發現,對於周邊大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利益,必須掌握先機、有所預見且要時時保持敏感,才是明智之舉」。馬凱碩提醒,就算加拿大是強大且獨立的國家,也是七大工業國組織(G7)成員,但其仍要在維護自身國家利益和屈服於美國壓力之間有所選擇,例如逮捕孟晚舟案,加拿大高度敏感於美國利益,準備犧牲自身利益,以滿足鄰旁美國這個大國的利益。

隨着美國大選如火如荼地開展,台灣也彷彿是這場大選的選民,熱情忘我地在特朗普和拜登之間區辨敵我。在網絡輿論上經常可見,主張全面「親美」且支持特朗普的台灣網民認為,在北京的「威脅」之下,台灣別無選擇。然而,馬凱碩則給出了非常不一樣的思路與建言。

馬凱碩以其出生成長的新加坡為例,強調小國並非沒有選擇,而是更應該了解地緣政治勢力正在發生的重大轉變,從而藉此找尋安然生存之道。正因為地緣政治並非由人驅動,而是來自於更為深沉的結構力量,所以無論即將揭曉的美國大選結果為何、無論是特朗普連任抑或拜登勝出,可能都並不重要。馬凱碩建議,台灣必須要認知到中美競逐背後地緣政治的歷史與現實,「小心、安全的挺過中美地緣政治角力必定掀起的險惡地緣政治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