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上市急增 這場資本盛宴背後是怎樣的故事?

撰文:童木
出版:更新:

《券商中國》周五(2日)報道,以SPAC(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模式上市熱度不減,今年一季度SPAC的IPO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各界名流紛紛參與SPAC盛宴當中,既有投資大咖,也有體育明星。華爾街投行賺得盆滿缽滿。多地交易所為提高競爭力,有意引入SPAC機制並進行研究。就在3月31日,新加坡交易所修訂上市規則,針對SPAC機制徵求市場意見,截止到4月28日為止。

但在SPAC浪潮背後,隱憂逐漸浮現,引發的爭議不少:投資回報是否被誇大;劣質企業是否規避監管上市;估值泡沫如何解。

據瞭解,SPAC上市融資方式集中了直接上市、海外併購、反向收購、私募等金融產品特徵及目的於一體,並優化各個金融產品的特徵,以完成企業上市融資的目的。

SPAC瘋狂還能持續多久?

市場情景回到十多年前

「最近業內討論SPAC越來越多,感覺像回到十幾年前,那時也有來自華爾街投行的華人遊説國內企業通過SPAC去美股上市。」上海一名從事跨境併購的財務顧問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他談到,其目前正計劃運作一單標的通過SPAC上市。

北京一名中介機構人士告訴記者,據其接觸,中國國內部分着急上市的企業,或是新經濟類企業對SPAC頗有興趣。

去年「SPAC熱」吸引全球資本的眼球,今年一季度SPAC的IPO無論是數量亦或募資總額仍在爆發式增長。根據SPAC Analytics統計,截至3月29日,今年以來已有296單SPAC進行IPO,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248單;募集資金合計958.05億美元,超過去年833.41億美元。

SPAC方式IPO已然成為美股新上市企業中的主流。SPAC Analytics數據顯示,美股IPO市場中高達79%為SPAC。去年佔比為55%;2019年以前佔比在20%以下。

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解釋,近兩年SPAC受市場青睞的主要原因有四點:第一,美聯儲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市場流動性充足,為SPAC的資金募集提供了客觀基礎。其次,近年來美股二級市場的大熱,也帶動了投資人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一級市場。第三,SPAC本身交易模式的演變和更多知名投資機構參與。第四,相對傳統IPO,SPAC優勢體現在項目執行流程更高效,交易發行的確定性更高,並且通過引入普通股外的衍生工具,使得項目結構更加靈活。

瘋狂背後的隱憂

在SPAC喧鬧下,有部分市場人士認為,SPAC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SPAC發起者、投資人、標的企業利用市場的跟風炒作,推動泡沫的繁榮。

芒格曾表示,沒有SPAC世界會更好。他談到,這種對尚未被發現或挑選出來的企業的瘋狂投機,是令人惱火的泡沫跡象。

業內有觀點稱,由於SPAC的發起人有強烈意願促成併購交易,在這種動機下,標的質量好壞需要打一個問號。標的企業經營狀況實際上不一定能支撐得起高估值。

華南地區一名券商併購人士也向券商中國記者表達相似觀點,「國內對SPAC感興趣的企業,一般而言業績規模不大,但有概念。這些企業尚不夠條件去A股上市,但可以去美股通過SPAC上市,炒作一把,有可能獲得很高的估值。」

前述上海從事跨境併購的財務顧問人士談到,十幾年前也有中國企業跑去美股通過SPAC上市,但當時沒火,「因為以前美國市場還是比較理性,如果標的沒有好的業績支撐,發起人和老闆套現一筆以後,股價基本上就死掉,翻不起大花浪。」

當一批有「硬傷」的企業效仿通過SPAC上市,最終或將是股民埋單。據張軍輝此前向記者介紹,在SPAC上市初期,散户佔比極小,主要以機構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為主。當SPAC公告擬重組對象時,部分SPAC公司的散户數量會激增。

發起人本小回報大?

《券商中國》記者此前通過調查發現,開心汽車通過SPAC上市背後,就存在虛假注資、體外循環、銷售合同移花接木等問題。

而SPAC的發起人通常以更優惠的條件獲得SPAC的股權,即使股價大跌,相比投資者而言也不會損失太大。根據國信證券非銀團隊的分析,從目前的條款來看,SPAC對發起人非常友好,例如發起人團隊以5萬美元就能獲得SPAC的20%股權,而投資人需要投資5億美元獲得其餘80%的股權。也就是説,即使發起人團隊在後期用SPAC收購了一家表現不及預期的企業,使得SPAC的股價下跌50%,發起人團隊仍然能獲得將近5,000萬美元的利益,近千倍的回報率。

但在張軍輝看來,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目前SPAC市場存在一些泡沫,在合理區間及完全可控範圍內。從企業估值及未來價值投資的角度看,目前不存在泡沫,個別行業和公司除外。如果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混合使用不當,會造成巨大泡沫,並導致全球經濟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