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評論籲投資者謹慎 質疑李澤鉅回購動機 交易未必成催化劑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長實集團(1113)早前宣布,從李嘉誠基金會收購4項基建資產,本周三(14日)更公計劃回購的股份數目上限,將由3.3億股股份提高至3.8億股股份,相當於長實已發行股份總數約10.29%,意味回購代價由170億元升至193.8億元。

《彭博》發表評論文章,指目前長實資產負債表上有77億美元現金,去年年底淨債務權益比只有6.9%。今次回購股票的做法,對李氏家族而言是以相對優惠價格,去以提高他們在長實資產中的股份。

是次交易未必是股價催化劑

評論質疑,是次交易不算便宜,價格仍算是合理,但是否屬一次「矚目」的交易?長實將此次收購描述為「獲得具有穩定經常性收入、增長潛力的高質量資產權益的罕見機會」,認為這是一個奇怪的詞彙選擇。由於李氏同時控制著買賣雙方,是大股東之間的內部決定,這幾乎不是偶然的產物。

《彭博》發表評論文章,質疑是次交易的重要性,(資料圖片)

評論認為,任何關聯交易都必須克服的障礙是:若果擁有這麼好的資產,那麼賣方為什麼要出售它?反過來說,若果要賣出這麼好的資產,那麼買主為什麼要購買呢?認為當中必然存在利益衝突。即使香港有保護小股東利益的法例,獨立財務顧問必須仔細檢查交易,並就交易是否公平提出建議,不過資訊上亦必然會出現不公平,因為只有控股股東知道買賣雙方的所有動機。

管理層要說服投資者

因此認為,少數投資者應該保持謹慎,由於長實過於保守的資本結構及估值低迷,一些人寧願看到與交易無關且沒有價格上限的回購計劃。 51元的上限有機會是給股票價格設定上限,而不是充當收益的催化劑,而外部投資者亦不可能看得到。

評論反問,相比今次的交易,世上是否沒有更好的投資會,認為管理層應該說服投資者,這是資金的最佳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