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2021經濟高峰論壇完滿結束 博採眾議為港「拼新局」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香港01》舉辦第三屆「經濟高峰論壇」今日﹙8日﹚完滿落幕,活動吸引過逾200名中港政商界翹楚出席。今次出席論壇的專家及學者,以「重啟 重塑 拼新局」為基礎,分別就香港未來25年發展,以及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深入而有建設的討論,冀透過今次論壇,讓外界更了解香港應有的定位,以及如何打破現有框架,讓香港能走上新台階。

《香港01》經濟高峰論壇2021以「重啟、重塑、拼新局」為主題,邀請多位重量級嘉賓出席,包括全國副主席梁振英(前排左四)、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鄭琳(前排左六)、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前排左三)等等,為身處變局中心的香港把脈問路,謀求發展新局。(梁鵬威攝)

是次論壇嘉賓陣容鼎盛,大會邀請了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致開幕辭、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李家超作主題演講,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鄭琳以及參與論壇討論環節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李律仁、保險業監管局行政總監張雲正、港交所前總裁李小加、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中國聯通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孟樹森、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等人出席了開幕禮。

于品海:政府應承擔經濟治理的責任

《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為論壇開場致辭時表示,今天的香港需要推行「治理改革」。他提到鄧小平所講的「改革開放」,通常會先強調「解放思想」,不應諱疾忌醫、固步自封。

他認為香港亦一樣,中國推動建設雄安新區、浦東、前海,都是治理模式的嘗試,「一國兩制」更是破天荒的治理創新,而建設自由貿易區,都是治理模式探索過程中的有意義嘗試。

于品海指出,滴灌通集團創始人及主席李小加提出的「一港兩制」,其意思正是香港可以學習鄧小平,不要擔心改革,如果不放心,就將改革縮窄到一個較小範圍,成功了才將試點擴展到更大的地方。他強調,治理變化不一定需要改變根本制度,就好像「一國兩制」並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希望香港能夠解放思想,推動香港特色的「改革開放」。

《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希望,香港能夠解放思想,推動香港特色的「改革開放」。(梁鵬威攝)

梁振英:中港合作可創造新功能及新價值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致辭時提及,《港區國安法》及新選舉制度基本排除了香港和內地全面合作的政治障礙。他強調新形勢下香港應加強在內地發展專業服務,與國家所需對接合作,更要有改革的決心,形容香港及內地的合作猶如將兩種金屬煉成「新合金」,創造新功能及價值。

梁振英又指出,新冠疫情下原本使用香港服務的內地客戶,逐漸適應使用內地的次選供應者,香港須追回失去的兩年,讓世界各地知道本港作為超級連繫人已再次上路,因此免隔離通關後,應預留部分名額予與內地有關的政策研究人員、專業團體、香港和外國商會、媒體和外國政府代表等;而商會和專業團體亦應派人駐粵,以重啟和深度發展粵港關係。

是次論壇分為兩大部分,細分三個主題。頭炮是【疫下經濟新常態 凝聚新發展思維】。此部分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焦點是香港如何發揮所長,達成港、深「強強結合」。由金融發展局主席李律仁擔任主持,嘉賓講者包括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滴灌通集團創始人及主席李小加、保險業監管局行政總監張雲正,以及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

余偉文﹕要把握三個金融發展機遇

余偉文指出,在「十四五」和雙循環之中,香港要把握三個金融發展機遇,先是要發揮傳統優勢;其次是爭取人民幣國際化在港推進,以及爭取於金融領域內領先,推動金融科技及綠色金融。他強調,香港是一個好好的「防火牆」,亦是最理想的地方去降低中國開放資本賬的風險。

李小加﹕香港要讓全世界擁抱中國

李小加則認為,香港的角色是要讓全世界擁抱中國,機遇主要是從中國來的,市場資金動力都是流向中國,形容香港的角色是一個場子(平台),「一個場子要讓兩邊人高興、都不打架,才可以發展。」因此他提出的「一港兩制」,是希望讓香港在改變事情出現矛盾時,可另覓新路尋找解決方法,但核心價值如資本主義、開放自由和司法獨立等就不能改變。

張雲正﹕香港在十四五規劃發揮兩個中心角色

張雲正就提到,香港近年擁有兩個「提速器」,一是大灣區,二是「國內國際雙循環」,保監局去年將三間在國際上很有影響力的保險公司納入「保險集團框架」,將有助國際保險集團落戶香港,同時亦是協助中國的保險公司「向外走」的必選之地。

黃克強﹕要成國際創科中心須吸納人才

黃克強就針對人才方面提到建議。他認為香港要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就必須提升本地年輕人科技投入,同時亦要成為「國際人才中心」,直言「只是鼓勵香港年輕人做科技,我們不會成功」。因此希望既吸納外地人才,亦帶動本地年輕人加入,香港才會有真正的基礎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第二個環節是國際新格局下,香港如何「走出去」。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教授任主持,嘉賓講者包括總商會梁兆基、瑞信陶冬、中國聯通孟樹森,以及前海管理局洪為民。(羅君豪攝)

第二個環節是國際新格局下,香港如何「走出去」。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教授任主持,嘉賓講者包括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博士、中國聯通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孟樹森,以及深圳市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

梁兆基﹕未來香港重中之中是更好地服務國家

梁兆基提到,現時的國際政治環境下,香港需要重新啟動引擎,靈活走位,找出自己的新定位。他認為,香港未來出路是保持固有優勢的同時,再發展其它產業,惟重中之重仍是要更好去服務國家,「香港擅長於專業服務、金融等領域,但現在只是有限度服務中國,所以要思考如何進入大灣區,為該地區提供服務」。

陶冬﹕要改變是香港人思維

陶冬則強調,香港融合國家發展之前,必須搞清楚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若果要與深圳融合,必須要有第二個核心商業區(CBD)。他認為「北部都會區」是一個好的政策概念,但思維上不應只局限於花費多少水泥、人力,笑言「當年鄧小平在深圳畫一個圈子,也不知道要費多少水泥人力」,因此要變的是人的思維,要追上發展步伐。

洪為民﹕讓北都成「香港前海」

洪為民就建議,將北部都會區成為「香港的前海」,考慮嘗試新模式,例如土地使用、稅制模式,令都會區於某些程度下視作內地境內。他指前海是粵港合作的渠道及平台,容許香港的專業人才跨境執業,而早年的深圳是先行先試、摸著石頭過河,深圳的成功在於改革與開放,惟香港「既不夠改革,或是逃避改革、也不夠開放」。

孟樹森﹕要擁抱變化

孟樹森就提到,大數據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建立互動生活,使人生活得更方便,她希望日後政府對新基建項目發展如電纜及5G等,能便捷及到位,聯通亦會繼續在港投資;又期望政府日後處理民生問題之餘,可考慮推出人才公寓,吸引人才落戶香港。

李家超在《香港01》2021經濟高峰論壇發表演講。(影片截圖)

論壇的第二部份,以【回歸廿五年 展望廿五年】為題,由《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擔任主持,與香港大學校長張翔、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以及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從教育出發,討論如何推動香港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將大學成果化為社會所用。

李家超﹕國家政策支持下 發展號列車

在主題討論之前,由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發表演講。李家超認為「有一股反力量」,將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拉低,而這股「反力量」來自外部和內部,中央連番施展組合拳,包括實施《港區國安法》等,填補國家安全漏洞後,將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發展號列車」已經開動,香港商機無限,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段崇智:從課程入手 令學生學以致用

段崇智表示,創科發展需講求生態,香港有創研精英,但甚少想及如何實際運用研究結果,向前進必須基於知識,同時需要戰略、戰術及戰場。他認為容香港「暫時戰略ok」,但後面兩者則有所缺乏,「不應急功近利,請一個consultant返來就搞掂,一定要栽培本地人才。」他建議由課程入手,令學生既知道新經濟下的社會市場需求,亦能學以致用。

張翔:為大學及學者留空間

張翔及鄭國漢均認為,政府在鼓勵創科發展時,應為大學及學者留有空間。張翔舉例指,二十年多前政府不會要求學者交代研究什麼、有何價值,但數年後發明會對社會有貢獻,直言科研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培育人才時應給予良好環境及空間。

論壇的第二部份,以【回歸廿五年 展望廿五年】為題,由《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左起)擔任主持,與中大校長段崇智、港大校長張翔、理大校長滕錦光,以及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進行討論。(余俊亮攝)

鄭國漢:大學研究可推進全球科學發展

鄭國漢亦指出,不少研發及發明由興趣而起,「若干年後先大爆發」,部份學者的研究由抽象概念開始,再發展至實用,社會應給予自由度學校及學者,以保人材多樣化,「出名大學研究不只為當地,而係全人類,為成個世界科學推進」。

滕錦光:部份人「夢想被壓在房價之上」

滕錦光則關注香港的土地問題,他提到自己來港20多年,不少同學首要考慮是房屋,令部份人「夢想被壓在房價之上」,另一方面本港廠區不多、租金昂貴,研究存在難度,認為年輕人可與大灣區合作。他建議由政府牽頭,提供適合行業發展的環境及就業機會,才會有下一代願意入行,若解決到土地問題,既可促成產業發展,亦有科研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