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接龍10】破風跑手.沒有奇蹟 只有累積

撰文:區嘉俊
出版:更新:

跑步是運動,也是連結。
透過跑步,我們認識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個故事。於是,《香港01》忽發奇想,何不把訪問用接龍的方式,將大家連結起來?逢星期日出現在「跑手接龍」的受訪者,都要推介一名跑友作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每個故事,記者整理訪問資料後,會以受訪者第一身的角度撰文。
在這個充滿未知數的連結裏,你會成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嗎?今天第10期,承接上一期主角、生素跑手Iris,今期是她的野外定向導師——前香港野外定向和單車隊成員梁志恆「恆隊長」。恆隊長的「運動CV」十分精彩,那不是奇蹟。因為,他深信,「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記者問我跑山和騎單車的經歷是怎樣,我告訴他大概是這樣:

10歲,參加3個42公里山賽,總共用少於20小時完成126公里並獲得金章。

13歲,參加野外定向越野跑運動,同年奪得全港青年野外定向聯賽排名榜總冠軍。

14歲,成為香港野外定向代表隊,於日本奪得亞洲及太平洋野外定向錦標賽青年組銀牌。

16歲,首次參加全港公路單車聯賽公開组獲得季軍,因而獲邀加入香港公路單車隊集訓。

17歲, 開始與沈金康教練及師兄黃金寶並肩作戰參加國際海外賽事。

21歲,當上全職公路單車運動員,走在黃金寶前面,當破風手角色。

膽量來自技術,他在崖邊跳起毫無懼色,沒有技術者切勿模仿。(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0歲已隨父親跑山

大家認得這地方嗎?恆隊長小時候和爸爸一起走在大東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沒有奇蹟,只有累積」是我的座右銘,我的累積由5歲開始。父親每星期帶我遠足10公里,最初走很輕鬆的山路。他認為我足以應付,便提高難度,走的路一次比一次崎嶇,我卻愈來愈習慣。直到10歲,他評估我能完成42公里的山路,便替我報名參加尤德獎章馬拉松三環賽。最初的三分二路程,他不准我走在前面,我便背着背包跟住他。直至最後三份一,他把我的背包和水拿走,叫我隨意往前跑。我像卸下裝甲一樣,獨個兒衝。當年的比賽是一連三個月舉辦3個42公里山賽,我總共用少於20小時完成126公里,獲得金章。

跑山比賽就像一個平面,由起點跟着指示跑到終點。野外定向就像立體的尋寶遊戲,參賽者要跑,但盲目地跑又會出界。在山賽打好基礎的我,很快掌握到野外定向的竅門,成為港隊最年輕一人。但,中學時我分心了。因為被另一項運動迷倒——習慣上台領獎的我,變成把隊友送上頒獎台的人。我成了香港單車隊的破風手。

加入香港單車隊為黃金寶破風

總教練沈金康說過:「沒有人一出社會便做經理,單車手也是一樣。除非破風時速度快得把主將拋離,否則當破風手是必經之路。」因為這個道理,曾奪香港和全國賽冠軍的我,一直為黃金寶(阿寶)破風。

為了提升水平,大賽前會在歐洲集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難忘一次是當上公路單車運動員約四個月後出戰參加1999年在烏拉圭舉行的世界錦標賽(B級)。我的責任是協助阿寶在這比賽爭取奧運資格。戰至最後兩公里,頭車群約有20人,港隊只剩阿寶和我,只要頭7名衝過終點便能躋身奧運公路賽。主車群突然加速,將10個車手拋在後面;我看見身旁的選手沒有反應,只好硬着頭皮加速。

沒有奇蹟,只有累積。想起賽前半個月,沈教練安排我參加澳洲之世界級公路賽,連續8日共14站,每早先鬥約100公里,黃昏再鬥約30公里想,四名隊友分別是世界冠軍、環法車手、英國冠軍和亞洲冠軍,這些賽事累積的經驗有用了。我沒放慢腳步,繼續留在只有10多人的主車群;最後500米迎側風而上,忽見一件港隊戰衣在旁邊退後,原來是阿寶。港隊最後只剩我和10名車手群衝終點。我與冠軍的距離不足20米,但這20米卻是最遙遠的距離。我最終排第12,就這樣,與奧運擦身以過。

當全職運動員時,我要求自己用4年時間晉身奧運會公路及當歐洲職業車手資格權,若不能實現,便退役不當全職單車運動員。近年回歸野外定向和跑山,不為名譽,只盼與後輩分享經驗,希望他們不要輕易言棄。新一代面對很多娛樂和誘惑,短期達不到目標,便容易放棄。只願他們知道「沒有奇蹟,只有累積」,今天的挫敗,也是一種累積。

2001年,恆隊長在前南斯拉夫的賽前練習,冰天雪地,看圖片已感受到當地如何嚴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跑手接龍】每個跑手都是故事 就從01開始

透過跑步,我們認識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個故事,既然如此,何不把訪問用接龍的方式,將大家連結起來?遊戲就從《香港01》開始……(按此觀看所有「跑手接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