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 冀減早逝風險

撰文:專科醫生
出版:更新:

心臟病和腦血管病已成為本港第三、四號殺手疾病,隨着高齡海嘯來襲,患病人數或有增無減。為有效管理及改善本港心血管疾病風險,香港大學研發首個針對華人的人工智能(AI)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分,以及早評估港人患病風險並介入治療。此外,港大透過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心肌梗塞患者若未能妥善管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LDL-C),其再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機率平均達三成以上,顯示他們出院後需要密切跟進LDL-C水平。

根據衞生署數據顯示,2020年因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達6,561人,當中有58.8%為急性心肌梗塞和其他缺血性心臟病。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蕭頌華教授指,血脂不正常已被確認為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一種主要風險因素,即指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LDL-C)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HDL-C)過低。

故此,港大聯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研發心血管疾病預測風險模型:華人個人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分數(簡稱P-CARDIAC),目的是及早識別港人患此病的風險。負責此項目的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指,P-CARDIAC基於逾90個從醫管局臨床數據分析和報告系統取出的共異變數,例如:年齡、葡萄糖、慢性阻塞性肺病,嗜鹼性白血球等數據,可達致高精準度。研發團隊希望透過此風險模型,可減少本港25%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早逝風險。

僅25.8%心肌梗塞患者接受一年治療 LDL-C可控制於目標水平

另一方面,多項研究證實,在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塞的患者在第一年內再次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高。港大為了解本港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後的情況,收集逾1.8萬名在2003年至2016年期間於港島西聯網相關疾病患者的數據。研究發現,僅25.8%心肌梗塞患者在出院後接受一年治療,其LDL-C可控制於目標水平;而且LDL-C水平不達標的心肌梗塞患者,他們再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機率平均達三成以上。

負責此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兼藥物安全及應用研究中心研究主管陳慧賢博士指,研究反映,本港需要密切跟進心血管疾病患者的LDL-C水平,尤其是心肌梗塞患者,建議密切關注及監測患者出院後的情況, 從而調整治療方案。

有見及此,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研發「心安你得」手機應用程式,讓心肌梗塞患者可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和進行視像復康計劃,從而增加他們對復康的依從性,以預防再次因心臟病發或中風的風險,及減少再入院或死亡個案。蕭頌華教授指,程式暫時主要於港島西醫院聯網使用,未來會向其他醫院聯網推廣。

是次計劃由多位代表就計劃詳情進行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