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X 羅冠聰專訪】從電影看港韓民主運動 「公義源自人性」

撰文:羅偉強
出版:更新:

上年一套《逆權司機》除了令韓國人感動不已外,亦令剛經過雨傘運動不久的香港人獲得滿滿共鳴感,不少人與朋友笑住入場,最後喊住走出戲院。為了正確的事情而不惜犧牲的情操,的確令人感動。而有點類近的電影《1987:逆權公民》,就即將於香港上映。上星期入圍諾貝爾和平獎「雙學三子」之一的羅冠聰Nathan,在看過《1987》後亦感觸良多。

羅冠聰自雨傘以來一直在香港民主路上不遺餘力。(資料圖片)

《1987》以韓國1987年的「六月民主運動」(又稱六月抗爭)做背景,是韓國人民繼1980的「光州民主化運動」後再一次的大型示威行動。起因是一名參與學運的大學生被活活拷問致死,事件曝光後引發韓國人民的憤怒。再次引發一場由學生為主導的民主運動,而政府亦一如「光洲民主化運動」般,採取暴力鎮壓,導致一名民運學生李韓烈中流彈死亡。事件令過百萬韓國人出席他的公祭,出現更強烈的反動作用。最後因國際奧委會表示如韓國的情況無法抒緩﹐將會取消南韓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主辦權,才令政府屈服。

年紀小小要面對社會上無盡的政治壓力,一直走來其實相當不容易。(黃國立攝)

香港民主路:大衛面對哥利亞

面對如此感動又激動的歷史改編電影,曾作為香港學運領軍人物的羅冠聰(Nathan)獲邀欣賞試映場,看後亦感觸良多。「對比之下,我哋喺香港受到嘅壓逼其實好細,我雖然坐過監、被DQ,但起碼生命未受到威脅。《1987》好鼓勵我繼續行落去,同做得更好。」

Nathan亦表示相信香港有很多人與他一樣,曾經有灰心的時候。「香港就好似《聖經》入面嘅大衛面對哥利亞咁,但只要係正確嘅事情,我哋應該堅持。民主係香港人應該要擁有嘅嘢,無論有幾大難關都要坦然面對。」以南韓為例,沒有1960的「四一九運動」與1980年的「光洲民主化運動」,就不可能有1987的成功。相信Nathan在香港的民主運動上,或多或少都推動了不少。而看看《逆權司機》、《1987》這類電影,在劇情以外,對Nathan這種推動民主的人而言,更能得到再多的力量,在這條崎嶇的路上走下去。

河正宇在《1987》中飾演一名正義的檢察官,無懼任何政治壓逼。
面對史上最強大嘅對手,Nathan三番四次受到挫折,但仍堅持走心中認為正確的道路。(黃國立攝)

《1987》的啟示:用人性去打動人

《1987》有很多畫面相信對港人,或是有參加過任何民運的人士都相當難忘。而對於Nathan而言,電影中最觸動他的一幕卻是檢察官(河正宇飾)不顧政府內部壓逼,謹守自己崗位與原則。「有時政權會希望人違反專業守則去達致政治目的﹐如果大家可以秉守自己原則,其實好多好差嘅事唔會發生。」

去年因DQ問題「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的Nathan對這部分份外感觸。「如果當時有一位選舉主任可以出嚟講要堅持法則,事情已經可以完全不一樣﹐社會風氣同政府形象都可以改變。」但現實既如此,再灰心也得面對,或許是時候重新佈局Plan B、Plan C、Plan D……

同時,《1987》亦令Nathan再思索「人性」到底是甚麼。「《1987》入面有位學生犧牲,令千千萬萬嘅人受到感染,開始明白、感受到佢嘅政治理念。好多時我哋所講嘅公義同正義,係源自一顆人性。除電影外,我哋喺六四、雨傘入面見到,我哋係需要用人性去感動人。」不論是《1987》還是《逆權司機》,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是運動的主導,但更多的是普通市民,他們都並非甚麼受過高等教育,不是抱着抗命的心,可能單純因為有某件事情觸發他們的人性。「仗義每多屠狗輩」可能就出於每個人都有,但有些人因利益而蒙蔽了的「惻隱之心」、「是非之心」。

南韓「六月民主運動」令國家結束軍政府獨裁局面。(網上圖片)

上星期羅冠聰與黃之鋒、周永康,獲12名美國國會議員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對於獲得提名,Nathan卻表示自己無太大感覺:「我清楚知道自己同其他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抗爭者相比,仍然相當渺小。而我參與民主運動初衷都唔係為拎咩獎。但呢個提名仍然相當有意議,佢證明咗世界好多人關注及認同香港民主運動。」香港民主路不易走﹐隨着雨傘運動落幕,香港人似乎再掀不起當日的熱情。面對港人對民主的灰心、失意,Nathan無奈之餘亦盼望多看類似《1987》這類戲,提醒每位觀眾,民主從來得來不易。

更多專訪照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