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創意總監莊文強:內地電影人很羨慕香港有金像獎

撰文:羅偉強
出版:更新:

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已於4月9日晚完滿落幕,今屆頒獎禮的過程流暢,能把一個大型頒獎禮控制得如此行雲流水,多得一班金像獎幕後功臣。其中創意總監莊文強自然是其中一個功不可沒的「軍師」。
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史悠久而且有其獨特的價值,也許我們都太習慣每年有金像獎,未必覺得它很珍貴。但原來外界是很看重金像獎。莊導說:「其實內地人很羨慕香港有金像獎。」究竟點解?

今屆金像獎內容可算「大膽創新」,譬如大會請來游學修玩Facebook直播、開場鄭中基的7分鐘歌舞表演。當然,過程中不是完全順利,像Facebook直播時常因文心中心的訊號問題而斷線。但無論如何,本屆的用心製作大家有目共睹,特別是7分鐘歌舞的部分,又跳舞又改歌詞,更顯大會花的心思。不過金像獎規模始終不如荷李活頒獎禮般盛大,而在新嘗試中亦脫離不了其固有模式,到底有什麼限制了它呢?

莊文強感慨金像獎的規模始終受限,要保持領先地位不易。(符祥定攝)

「我希望金像獎能在亞洲保持領先的規模。」莊文強略帶感慨地說。莊導指金像獎若要成功,得如國外的頒獎禮一般專業。他舉例指奧斯卡頒獎禮的職員是全職員工,一年間只全心投入籌備奧斯卡。而金像獎則不然,幾乎所有工作人員都有另外的工作,籌備金像獎只是義務或兼職性質,自然不能辦到如外國頒獎禮般有規模。

金像獎規模受限,很大程度是因為資金的不足。「金像獎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有錢。」莊文強舉例說,在剛過去3月舉行的亞洲電影大獎政府大約資助800萬經費,而金像獎則只有400至500萬左右,相對而言緊絀得多。而奧斯卡頒獎禮的經費近年高達約1,600萬。因此,在這樣的資源下想辦到如奧斯卡或金球獎般的規模與精彩,是不設實際的幻想。

今屆以「Magic Moments戲法萬千」為主題,帶出電如魔術般神奇的訊息。(電視截圖)
其實今屆開場時鄭中基的歌舞表演已在某程度上嘗試用Muscial的手法表現。(電視截圖)

其實,莊文強一開始並非以「Magic Moments戲法萬千」作為今屆的主題,而是希望以Musical的形式呈現,資金的限制成為了金像獎發展的最大制肘。「我心中仍希望有一年能做到(歌舞),但應該要等到金像獎能完全專業化,每一個崗位都有錢收才能做到。」莊導說。其實今屆開場時鄭中基的歌舞表演已在某程度上嘗試用Musical的手法表現。但若想以Musical穿插整個金像獎,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絕對是不可同日而語。

話雖如此,莊文強仍希望能在有限的資源中,使金像獎變得更專業更好看。其中一名義工,亦是香港導演的劉浩良曾跟他說:「導演,我不想玩了。你好似像想認真搞好佢(金像獎)。」、「大家都是交貨而已,沒有人像你這樣做的。」但莊導跟他說:「總有一日會由你拿這個獎,你會希望到時是值得紀念的回憶,還是一個過場而已?」正正是這種想一屆比一屆好、薪火相傳的思想,才使莊導如此吃力不討好地想辦好這個金像獎。

「全世界的獎入面,我最喜歡拿金像獎。有什麼比你的同業,包括朋友、競爭者都投票給你,讓你拿到這個獎好?」(符祥定攝)

也許很多人都會疑惑,為什麼香港金像獎會如此有地位,大家都會留意這個頒獎禮呢?莊文強認為在於金像獎的制度。「全世界的獎入面,我最喜歡拿金像獎。有什麼比你的同業,包括朋友、競爭者都投票給你,讓你拿到這個獎好?連對手都投票給你,那這個獎至少在專業上是有份量的。」金像獎公平的機制,使連內地的電影業人士也稱羨。「內地的朋友常說他們欠缺由客觀標準而成為的獎,他們很羨慕有金像獎。」

內地民眾觀看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時,無法看到《十年》的獲獎畫面。(電視截圖)

去年《十年》風波後,有人提出要改變金像獎制度。「若果改變金像獎的評審方式,變成評審團式的制度,它便已經不再是金像獎,即使名字仍是金像獎,但它已經失去其價值與魅力。」莊導略帶自豪地說。能受業內專業人士所認同,也許是莊導與其他電影從業者最渴望得金像獎的原因,所以金像獎不會像金馬獎使用評審團的方式來投票,這亦是金像獎「值錢」的原因。

。即使今年很多過往的巨星都沒有提名,但金像獎仍能請來郭富城、黎明兩位天王特地來頒獎,足見金像獎的份量與魅力。(電視截圖)

由制度引申而來的,正正是金像獎的「商業價值」。因為是同業頒這個獎給你,你覺得這個獎有份量才會來。每年金像獎星光熠熠,很多巨星、同業都願意抽時間參與這個盛事。「有巨星出現在畫面,它便有商業價值。」而這一切的商業價值起源,便是源自其制度。即使今年很多過往的巨星都沒有提名,但金像獎仍能請來郭富城、黎明兩位天王特地來頒獎,足見金像獎的份量與魅力。

當上一輩的電影人仍在說「獅子山下精神」、大談市場發展時,香港年青一代的電影人又在想什麼呢?(電視截圖)

今年「最佳電影」請來新藝城「奮鬥房」的成員麥嘉、石天、黃百鳴、曾志偉.泰迪羅賓及施南生幾位頒獎。他們說內地有很大的市場、世界有很大的市場,現在機會比以前多。不過,近兩年的「最佳電影」《十年》及《樹大招風》又是否着眼這些外地市場呢?當上一輩的電影人仍在說「獅子山下精神」、大談市場發展時,香港年輕一代的電影人又在想什麼呢?當香港電影金像獎是業內人士的肯定時,而連續兩年的「最佳電影」都遭受內地封殺,也許業內留意發展外地市場的同時,更重視電影所能給香港人的意義。香港電影金像獎作為本地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頒獎禮代表,也許是香港人所相信的一種信念與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