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香港】有一種知識叫「地道知識」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樓下街市那一檔的菜比較靚,是 local knowledge;那間茶餐廳的外賣方便,是 local knowledge;在那條街那個位置能截到的士,也是一種 local knowledge…雨傘運動期間,我聽過有人說,在旺角佔領區行走會令人很不舒服,同時也聽過一位傳媒人說,有天晚上形勢有點微妙,但他走到某條街看看小巴站的狀態,便知道那天晚上應該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旺角佔領區展現的秩序,需要某些 local knowledge 才能明白。
李立峯
如何能在旺角截到一輛的士,已是一種 local knowledge。(資料圖片)

人類學家 Clifford Geertz 有一本名為《 Local Knowledge》(編按:直譯是「地道知識」) 的小書,我每年仍然會要求修讀傳播理論課的一年級研究生,閱讀該書的 introduction。那章節很簡短,但把詮釋性研究的特質和目標,用很優美的文字解釋得很清晰和有說服力。

對人類學一知半解,也早已忘記 Clifford Geertz 是怎樣談論 local knowledge 的,但我一直對這概念很感興趣。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 local knowledge。例如,樓下街市那一檔的菜比較靚,是 local knowledge;那間茶餐廳的外賣方便,是 local knowledge;在那條街那個位置能截到的士,也是一種 local knowledge。這些東西看似「濕碎」,但所謂「日常」,也就是由「濕碎」的東西構成的。

在外人眼中危機四伏的地區,當區居民卻往往覺得沒甚麼危險。(余睿菁攝)

用「地道知識」解讀 雨傘運動時的旺角有秩序

進一步說,有些  local knowledge 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可以特別重要。

在那個香港社會與文化轉變的焦點小組研究中,其中一組是深水埗的居民。幾位女士坦言,深水埗一直以來有不少黃色「架步」,對她們也會有一些影響。例如一位小組參與者就說,曾在街上被嫖客「問價」。不過,既然在當區居住,自然會找到應對方式。所以,該位女士說,有時在街上走路時,會抱著幾個塑膠文件夾,以「表明身份」。另外,本區居民也大概知道性工作者和嫖客較常出沒的地點,「運路行」就可以了。所以,總括來說,她們又不覺得黃色事業對她們構成很大的困擾。

Local knowledge 的建立和累積,解釋了為什麼在外人看起來危機四伏的地區,對居住者來說,可能一點都不危險。雨傘運動期間,我聽過有人說,在旺角佔領區行走會令人很不舒服,同時也聽過一位傳媒人說,有天晚上形勢有點微妙,但他走到某條街看看小巴站的狀態,便知道那天晚上應該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那麼厲害,但倒是相信,旺角佔領區和金鐘佔領區都是有秩序的。只是,金鐘佔領區展現的秩序,什麼人一眼就能都看得出來,旺角佔領區展現的秩序,需要某些 local knowledge 才能明白。

現代都市發展的整體傾向,往往是提高不同社區之間的同質性,例如剛才說樓下街市那一檔的菜比較靚,是一種 local knowledge,但當街市變成了百佳惠康時,可能就再沒有什麼 local knowledge 的問題了。

不過,現代社會發展還是不能完全 erase local knowledge 的。記得讀大學本科時,一位教授在課堂上解說,搬屋在社會學上是一種 uprooting experience,不要以為香港所有地區都差不多,到要看中醫時,問題就來了。

我想,就算是 20 年後的今天,情況也不會差太多。Local knowledge 對日常生活仍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

這也部分地解釋了,那些受舊區重建影響的市民。為什麼那麼渴望能夠原區安置,因為只有留在原區,才算「安」置。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