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樓.來稿】香港人的置業白日夢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吶喊隨想

香港政府多番推出樓市辣招,不論是增強版印花稅辣招,還是「一約多伙」政策,仍然可見大手入市的現象,而瘋狂的樓價亦並沒有因而遏止,變相宣佈這一系列辣招的失敗。

市區500尺左右的二手私人樓,呎價動輒萬四、萬五,等於至少七百萬才買到一層樓。香港更連續7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城市,香港人要不吃不喝約18.1年才可置業。雖然樓市一直高企,但香港人對於「安居」的需求從來沒有減低。根據不同的本地調查顯示,青年最關注的社會問題首三位都跟住屋有關,而當中不少人仍然以置業為解決住屋問題的首選。對於他們來說,置業不止是「有個瓦遮頭」的基本需要,而是一個足夠的私人空間,能為他們帶來自主感,以及隨之而來自主的生活方式,例如有屬於自己的房間、有個「竇」能請朋友上來聚一聚。難道租樓不可以滿足這些需要嗎?現實是買不起樓的人,大多寧可跟家人住(慳好多!),或者等公屋(……如果等到),都不會選擇租樓,畢竟租樓等於幫人供樓,導致難以儲蓄,對於有心置業的人來說,租樓只會令置業夢愈來愈遠。而對於到了適婚年齡的人來說,「成家立室」這種根深柢固的思想仍然普遍,以致「無室就難以有家」,在這種思維下,買樓彷彿成了「必需」。

在政府的辣招毫無成效之際,各地產發展商就看中了香港人渴望上車、又買不起動輒六、七百萬元物業的心態,加上地產商為了令買家可向銀行取得九成按揭,便「將貨就價」興建大量面積少於200平方呎的納米單位,以求賺到盡,甚至連市建局的重建項目亦趨「納米化」。雖然市建局早於2014年已經規定發展商的重建項目,最細的單位不可以小於260平方呎,似乎是想避免樓宇面積納米化,但連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都公開表示納米樓符合年輕人的置業需求,更建議以公共空間解決單位空間不足的問題。顯然,納米樓的面積根本不足以應付住戶的基本需要,才需要「退而求其次」發展共用空間,此舉難道不是合理化納米樓的存在、為納米樓護航?

如果年輕夫婦為了組織家庭而買這種納米樓,買的只是「有個瓦遮頭」。(資料圖片)

這些納米樓美其名是符合市場需求,為一般買家提供另一個選擇,事實又是否如此?如果年輕夫婦為了組織家庭而買這種納米樓,買的只是「有個瓦遮頭」,尤其住屋環境跟生兒育女的人生目標掛鉤,一家三口住在不足200平方呎的居所內,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0平方呎,居住空間可謂與板間房無異,這真是這些人心目中的「成家立室」?那麼單身一族又如何? 如果說單身年輕人是為了有更多私人空間而置業,引述專業測量師意見「一張牀都要2平方米,廁所要3米,廚房要2米」,加起來已經75平方呎,一百多平方呎的納米樓真的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就當他們真的能接受如此蝸居,現實卻是納米樓的呎價高得嚇人,以長沙灣一個樓盤為例,最細的單位實用面積只有150呎,6月末就成功以約三百萬元售出,平均呎價高達$20,060。而假設你真的買得起,代價可能是動用父母畢生的積蓄幫你俾首期,而你還得減少平日的娛樂開支,由一年去兩次旅行變成兩、三年去一次旅行,又要擔心銀行加息、突然失業,回到納米屋對着只有跟車位大小相約的狹小空間,加起來的心理壓力恐怕難以估計。捫心自問,這個置業夢又是否發得過?

納米樓只是樓價嚴重脫軌下的畸形產物,卻成為了一些抱有置業夢的香港人的唯一曙光,除了納米樓,恐怕根本買不起其他私人樓宇,可謂非常悲哀了。香港的房屋問題恐怕在可見的將來都難以解決,當我們不屑「有樓有高潮」驚人言論的同時,香港人其實都應該思考我們面對的到底是居住問題,還是置業問題?盲目追求「有樓揸手」,不見得一定能改善生活質素,更間接助長了納米樓這類型奇怪產物的出現,到底又值不值得呢?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