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大學畢業跑輸大市?反駁新論壇勞工收入研究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伍一牧

坊間久不久迷信「讀書無用論」,偶然更借助顧問公司和民間機構的研究佐證,趁招聘季節尤其風行。新論壇連續第三年研究香港大學生收入,今年新增比較全港整體勞工和大學學歷勞工,指出20年來大學畢業生的收入遠遜於全港勞工。這類標題在求職旺季特別引人關注,但箇中謬誤卻少人深究。如果學歷與收入逆行,難道低學歷人士成為香港經濟的推手?如果增加收入最關鍵的因素不是學歷,甚麼人拉高了收入水平?讀畢報告,只覺新論壇的研究犯駁處處,妄下結論。

收入中位數:大學學歷高76%

研究報告一出,傳媒紛紛報導在過去20年,全港勞工收入增加28.6%,然而擁有大學學位的勞工,收入反而減少了5.5%,得出學歷貶值的結論。其實,接受專上教育的人數歷年以倍數上升,教資會先在90年代擴展至資助八所大學,政府又在2000年支持自資院校,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社會早有定論。「學歷貶值論」有其根據,大學畢業不能保證高薪厚祿是簡單的供求定律,然而,新論壇的標題「整體勞工收入勝過大學學歷勞工」要麼是對就業市場一知半解,要麼是明目張膽的誤導。

筆者翻查統計處1996年至2016年的綜合住戶調查,即新論壇的原始數據,發現報告以偏蓋全,只說明了事實的一半。經通脹調整後,整體勞工收入中位數由$12836增加至$16504(每月,下同),相當於28.6%的增長;擁有大學學歷的勞工收入中位數由$30808減少至$29126,相當於5.5%跌幅。整體勞工的收入一直比大學學歷的差了一截,由於基數較少,所以增幅比較誇張。雖然兩者差距收窄,但大學學歷勞工的收入至今仍然比整體勞工高出76%,優勢相當明顯。

最低工資是差距縮窄主因

下圖將整體勞工和大學學歷勞工的收入中位數一併比較,更容易看出後者的在勞動市場的優勢。整體勞工只有在「收入升幅」勝過大學學歷勞工,若誤以為「整體勞工收入勝過大學學歷勞工」,則犯了常見的統計錯誤。(新論壇的簡報將兩組數據分為兩個折線圖,縱軸用不同的起始數值,以突顯兩者一升一跌的趨勢,又是另一常見的統計陷阱。)

其實在2001年前,整體勞工和大學學歷勞工都經歷顯著的收入升幅,當中又以大學學歷勞工為大。其後,整體勞工的收入變化轉趨平穩,2011年以後出現數次系統性增幅,與最低工資不無關係。最低工資委員會的報告指出,2010年最低工資實施前,四大低薪行業的收入中位數為$7900,2015年上升至$11800。全港有超過四分一人從事這四大低薪行業,最低工資令他們的月薪增加49%,而同期整體勞工的增薪幅度只有8%,此政策效果已大大解釋了整體勞工收入的上升。

大學學歷勞工方面,不論升跌幅度均更受大圍經濟環境影響,在香港經濟表現強勁時,例如出現強勁復甦的2007年,增薪更豐厚,而面臨2003年的SARS疫症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時,減薪則更凌厲,特別金融業是聘請大學學歷勞工的最大行業之一。

初職新鮮人未發揮學歷回報

另一項新論壇未能觀察的因素,是整體勞工和大學學歷勞工的人口結構有著愈來愈鮮明的差異。根據1996年至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隨著人口老化,整體勞工的年齡中位數由35歲增加至40歲。與此同時,教育產業化則導致學位泛濫,大量年輕畢業生湧入,緩和了大學學歷勞工的年齡增長,中位數僅由33歲微增至35歲。近年人口老化加劇,教育產業化素持續推進,由此推算,兩者的人口結構差異在2016年將更見明顯。年資越深,收入越高,這條勞動市場的基本原則,為兩種勞工的收入水平帶來結構性轉變,前者因資歷深而自然增長,後者則因年輕化而被新鮮人拉低。更公允的比較,是揀選相同年資或相同學歷的勞工,又或者對照不同學歷的勞工,在整段工作生涯中最高收入的中位數。

大學新鮮人的平均起薪點,一向比不上中六畢業後工作4年的同齡朋輩。可是,學歷帶來的增值將會延後發生,並且增長得對比其他人快。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在2015年發表收入流動性研究,將全港勞動人口按收入中位數的高低分為20個組別,第1為最低,第20為最高。結果證實受公帑資助的學士畢業生,儘管剛畢業時只處於略低於一半的第9組別,但是能夠在畢業8年內,躍升至第四高的第17組別,相當於全港收入最高的20%。而且學歷越高,收入頂點越高,說明高學歷有助擠身收入金字塔的上層。

今天的大學生不比以前的大學生優越,但是學歷仍然是起跑線的重要一環。對於「知識可以滅貧」,筆者深信懷疑,亦希望藉着以上幾點,釋除這一代初職新鮮人對前景的憂慮,以及減輕因害怕達不到社會期望而帶來的壓力。回歸20年,香港實質經濟增長83%,遠超學位的膨脹。基層勞工受最低工資保障,但是今年大學生的起薪點,比20年前還要低。為什麼大學生未能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是他們的競爭力嚴重萎縮,還是我們變得更刻薄了?這是全港僱主需要向社會交代的問題。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圖表由作者提供,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