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浸過鹹水」比本地薑吃香?香港研究生的悲歌

撰文:泰倫西
出版:更新:

近日有多名將赴英留學的港生遲遲未獲批學生簽證,情景令人深表同情。到國外讀書本身已不是簡單,尤其如果是為了走學術路而往外國報讀研究院更是難於上青天。不論是從個人經歷還是數據分析,都可知道考研之路艱難。讀過研究院有志於學術研究的人都明白由申請入學、修讀畢業、博士後研究、以至於在大學中覓得教席,可能比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還要困難。但除此之外,令莘莘學子更為百上加斤的還有「負笈海外」這個魔咒。

沒有選擇的海外之路

有志於研修之路的學子,心中或許多少已有準備面對痛苦。然而,現時香港高等教育的行情,卻逼使香港學子必須「負笈海外」,無形中加重了他們的負擔。雖然現時沒有正式統計數據,但熟知香港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大部分大學教席(教授級)都是由非本地博士學位的人佔有,當中以位列前矛的「三大」和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等尤是。

以中文大學中文系為例,24位教授級的職員中,有10位持有本地博士學位,12位為外國大學學位,2位為北京大學,持本地博士學位的只有4成左右。如果收窄到「正教授」級的職員的話,8位更只有1位持有本地博士學位。中文大學的中文系尚且如此,其他系可想而知。例如隔壁的歷史系,17位教授級職員中,只有2位(約12%)持有本地博士學歷。這已不是「想不想」、「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只能如此」。在這般情況下,學子假如想博士畢業後想找到教席工作,那只能選擇跟隨大勢所趨一起往國外修讀博士課程。

中大對有人在校內口角表示遺憾。(中文大學網站)

人生成本太高 令人卻步

外國大學學費高昂,而且生活指數普遍更高,窮苦學生沒有獎學金根本難以入學;更甚者,修讀博士等學位更比一般學位需時更久,有不少人人到30來歲還未能畢業。香港的學界行情無疑妨礙了生活比較拮据的學生選擇學術之路,實為不公。即便學生寒窗苦讀而又有幸得到獎學金,但獎學金往往微薄僅夠一人餬口,一旦家有高堂,甚至兄弟姐妹需要扶養亦只得放棄。

不少海外博士生30來歲仍獨身一人在海外修學,但昔日同窗卻已結婚產子、事業有成。而況且畢業之後,前路依舊茫茫,不能不謂之心酸。「負笈海外」對於不少有志學術的學子而言已不是增廣見聞,而是一個「魔咒」。「成本太高」,有多人只能中途放棄。假如不欲如此,轉而在本地升學,那尋覓教席難上加難,畢業後擔任博士後或兼任教師於學界輾轉十餘年,最終可能還未能安頓下來。

畢業後擔任博士後或兼任教師於學界輾轉十餘年,最終可能還未能安頓下來。(視覺中國)

到海外升學固然有很多好處,我在此不必贅言。而且外國學位的問題的確相當複雜,當中包含了外國大學博士的客觀學術能力,以及專上教育需求的人才未必易於在本港畢業生中覓得等問題;實難以「一刀切」就斷言大學應增聘本地大學博士畢業生。但本地博士畢業生難以在香港找得到出路的確是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同時也阻礙了香港發展本地的學術研究。香港在規劃未來的專上教育時,不得不考慮如何為本地學術人才開闢出路。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