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回應麥嘉隆:電子支付方式落後,真係關八達通事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麥嘉隆:手機支付未普及,又關八達通壟斷事?】

文:凡風

近來八達通令電子支付技術落後的討論和爭議不斷,當中的爭議亦並非只限於一個原因那麼簡單。就如麥先生所說,消費習慣亦是當中重要的一環。然而麥先生單單把落後主要歸究於港人的消費習慣,忽略現實環境的限制,這樣的話又實在不妥。

不知道麥先生有否留意到八達通的支付方式和Apple Pay、Android Pay等同樣是採用NFC的呢?更值得留意的是,香港八達通和日本的IC卡同樣採用FeliCa系統——也就是說Android Pay和Apple Pay已經支援八達通的制式,隨時可以把八達通加進手機令我們更加方便地使用電子付款。遺憾的是,八達通和日本的IC卡發卡公司不同,他們選擇了繼續將八達通平台封閉並限於NFC卡交易——即使不需另加一個讀卡器便已經可以支援也好。電子付款在香港大可以再進一步變得更普及,但八達通公司一個決定令香港站了在一個新時代的入口處原地踏步。再加上本港相同性質的支付方式欠奉,在缺乏競爭的環境下八達通根本無動機進一步推動電子付款方式的發展,因為他們維持現狀已經可以賺個盤滿缽滿了。由此可見八達通在技術發展上根本責無旁貸,社會上的指責亦不是走極端或毫無根據的。

電子付款在香港大可以再進一步變得更普及,但八達通公司一個決定令香港站了在一個新時代的入口處原地踏步。(資料圖片)

香港人無疑已經習慣了使用八達通電子付款的生活方式,但假如要你一整天不帶現金外出丶只用八達通過一天,即使讓八達通有自動增值功能也實在難以做到。就如早前討論八達通壟斷的文章指出,八達通的收費系統開支丶附加費對小商戶而言實在不菲,小商戶根本無力負擔丶「無肉食」。現時支援八達通付款的店舖大多是比較大的商戶甚或連鎖店,這已經是最有力的證據。

另一邊廂,政府以至社會上就創新科技上一直抱著「睇定啲先」、「等技術成熟先」、「應該要睇成兩年後香港可以追上外界」等觀念亦令人無奈至極。的確,創新科技上盲試很大可能適得其反,但與此同時,不試又如何可以發展科技以配合香港環境及需要呢?特別是電子付款方式方面,香港人已經有電子消費的習慣,相關的配套亦已經存在,那到底有什麼理由不去讓電子付款再進一步發展呢?政府和社會上部份人士不理解的是,創新科技的發展是不能等待技術的:因為當技術成熟時,新的技術便已經開始測試丶發展。科技發展並非如某人所說可以「視作兩年後香港就追得上國際」的,因為你追上人的時候,其他人同時也在向前走、到時候追上的也只會是別人兩年前的技術而已。繼續為了用成熟的技術一直無了期地等待,香港豈不是永遠落後人一步嗎?

每一個支付方式都有相關限制,但限制並不代表丶亦不是不發展的原因。(視覺中國)

至於麥先生文末質疑電話支付的限制,整個就是一個謬誤。單純因為電話會沒電丶不知道身份證放那裏好的這些個人問題而論斷說是電子付款的不足,那不是和因為外出有機會出意外而足不出戶一樣是「斬腳趾避沙蟲」嗎?況且現時智能電話普及,每個人身上帶備流動電源外出已經是一個常態;再加上每個人都有褲袋(當然,裙子除外)丶市面上又有電話殼可以放其他卡和你的電話在一起,如何放身份證其實說不上要電子付款來解決吧。每一個支付方式都有相關限制,但限制並不代表丶亦不是不發展的原因。因為唯有測試丶實行新技術,我們才能得知應用上的實際情況以便作出調整和改良,甚或從中發現更好的方案、帶領相關技術發展向前邁進。

八達通壟斷、香港社會以至政府處理科技發展的思維令香港電子付款方式落後丶站在躍進的大門口外原地踏步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而麥先生以消費習慣為由,利用已經有「眾多」支付方式而淡化香港電子支付技術落後於人的現實原因,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