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餐廳「但馬牛」冒充「神戶牛」,你食得出箇中分別?

撰文:泰倫西
出版:更新:

近日有則新聞指日本有知名餐廳以「但馬牛」冒充「神戶牛」提供予食客。很多人批評這場造假風波令日本名譽掃地。我相信加上神鋼事件,的確應有不少人對日本大失所望。不過更令我感到興趣的並非「日本人竟然會造假」這點上,而是「竟然自去年4月起,現在才發覺」這一點。這個「但馬牛」的故事,深深值得我們去反思自己的價值觀。

大眾對著名食店趨之若鶩,不惜大花鉅款甚至時間預約或排隊等待,只求能一嘗如夢似幻的食物,以求得到《食戟之靈》中的享受。所謂「食色性也」,追求美食就像追求其他美一樣是人類天性,即便我要說它有問題,也難以說服各位看倌。但這卻有一個前設——我們真的懂得欣賞這些食物的「美」。

我相信加上神鋼事件,的確應有不少人對日本大失所望。(路透社)

當我們說但馬牛冒充神戶牛時,我瞬間想到的是到底食客能知道什麼是「但馬牛」,什麼是「神戶牛」嗎?姑不論他們知否「但馬」或「神戶」在何處,兩種牛有何關係,食客能否「食得出」箇中分別?我自問是一個「牛精」,深愛和牛,每到一處旅行,必定會吃當地「名牛」,包括松坂、近江、神戶、飛驒、但馬、米澤牛等等。吃過很多牛,總算能稍為分辨到各種牛食的差別。可以想像,一般食客要分得出但馬牛和神戶牛並非易事。該食店從去年4月已開始魚目混珠,但吃了一年以上還未被拆穿,可見能分辨兩牛差別的人寥寥。

高級牛與次一級的牛不易分別,竟然吃不出個分別來,那為什麼還是要光顧?這個問題,除了放在和牛身上,也可以放諸多種食店,甚至是藝術品、名牌等等。我經常狐疑,那些不惜排隊光顧著名食店、大灑金錢於名牌和藝術品的人,是否都真的懂得如何欣賞這些物品。

高級牛與次一級的牛不易分別,竟然吃不出個分別來,那為什麼還是要光顧?(視覺中國)

我想起多年前,在中化(當時還有A-Level這回事)的說話考試中,試題為「節日送禮應該被鼓勵?」當時作為6位考生當中一位的我是唯一一個反對的。我引用了年代久遠的一篇中國語文科範文《花潮》指:

一時之間,幾乎形成一種空氣,甚至是一種壓力,一種誘惑,如果誰沒有到圓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擠時間,去湊個熱鬧。

當時想指的是,真心想送禮表達心意的人自然自發會送,何須鼓勵?而鼓勵只會造成一種社會氣氛和壓力,最終使人只是為了滿足於社會期望而送禮,反而忘記了背後的意義。但如果放在現在討論的話題上,似乎同樣合適。所謂「慕名而來」,到底這個我們是真的懂得欣賞這個「名」的內涵,還是只是為了湊熱鬧,顯示自己能跟得上潮流,又或是只是帶着「人有我有」的心態呢?

我除了吃和宅物之外,很少大花金錢時間於所謂的名店、也從不去欣賞什麼藝術品,因為我自問我根本不懂欣賞,也無意於「扮識」提高身價,以示超凡脫俗。我想有人看到此,就很想留言一句「我無幫襯/買喎」又或是「我分得出/識得欣賞喎」。當然,我並非要針對你;而且這是個相當哲學的問題,是非曲直難以斷言,但行為背後的心態的確深深值得我們反思。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