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初中中史教乜爭拗沒完沒了,不如乾脆「詳古無今」!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將中史科列入初中必修科,無疑是個社會共識。不過,到底怎樣教授中史,包括裡面須有甚麼內容,則從來都沒有定論。受累「議而不決」,中史科的教育工作一直耽誤至今,即使當局決定明年全面復教,各界仍就課程細節爭論不斷;倘若情況持續,實不排除最後可能胎死腹中,中史科繼續復教無期。

對於初中中史應該「詳古略今」還是「詳今略古」,亦即談古代史與近代史的比例若何,來到今日卒之有了一定共識。完成首階段諮詢後,教育局建議,中一將由華夏起源談到隋唐時代,中二則會教到清朝覆亡,中三最後就以香港特區的成立作結。可見,比較昔日中史課程,現在相對地是「詳今略古」。

畢竟,中史教育此一教育議題,在泛政治化的今天亦不能倖免淪為政治議題。對於藍絲來說,為了響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史教育實應多講近代中國的「復興史」,好向學生傳揚由喪權辱國走向大國崛起的光明路途。而對黃絲來說,中史卻不應純粹歌功頌德,而應同時向學生揭露歷史的黑暗,尤其在仇共反中的意識形態下,必須將六七、六四等中共「黑暗史」列入課程,甚至要毫不含糊地列明所涉傷亡數字。

所以,現在中史初擬「詳今略古」,某程度是回應了藍黃兩營的政治要求,因為雙方都想「詳今」!(至於「略古」究竟會怎樣略法,則可謂完全無關痛癢!)然而,對於「詳今」究竟要怎樣詳法?如前所述,於此方面則未見任何共識;無論多寫一句抑或少寫一句,對不同政見人士來說都是茲事體大,必須爭取到底!事實上,觀乎現時坊間反應,關注重點便都落在「今」而非「古」的身上,以至政治意味都完全蓋過了教育本質。

的確,現時教育局的建議,其實就似獎門人所謂「打和啦!」,在「詳今」之餘又致力避免順得哥情失嫂意,例如次階段諮詢稿縱沒提及六七、六四之類,惟也補充一句「無話唔准教」,實行「隻眼開、隻眼閉」的策略。相關做法,便類似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對待同性戀軍人的「Don't Ask. Don't Tell.」,官方對此立場是不聞不問。可是,筆者認為,為了擱置爭議,更好的「打和啦!」方向應為「詳古略今」,甚至乎是「詳古無今」,乾脆不教中國近代史,亦即既不講「復興史」也不講「黑暗史」!

雖然「藍絲」「黃絲」也支持多教近代史,卻對題材存有分歧。(美聯社)

第一,對於尚無定論,又或題材敏感的歷史,其實不予教授也絕對合情合理。這個道理,古今中外皆然。畢竟,誰又說準民主普選產生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其政治主張例如在墨西哥建圍牆、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等等,將會引領美國走向何方?這是事後才知道的,即使擺事實亦存一定難度(短期利好不等於長遠利好,反之亦然)。始終,沒有足夠的時間發酵,近代史是很難說清說楚。事實上,現在藍黃之間對中國近代史的意見分歧,便為箇中最佳明證了。初中教育誠應以教授「事實」為主,對於尚未蓋棺論定的事情,實無必要強行「為教而教」。

第二,即使要教近代史,亦宜以著重批判的開放方式來教——其實,通識科早已涵蓋相關課題,作為六大單元當中的「今日香港」和「現代中國」,豈不就是為此度身訂造的嗎?何解於這基礎上,還不得不在中史科畫蛇添足呢?事實上,中三中史剛剛教完,到中四至中六又要面對同一資料,豈不平白浪費珍貴的教育時數?現時將中國長逾兩千年的歷史,濃縮到中一至中二的兩年教畢,難免帶點流水帳味道;反之,將清朝覆亡至今的不足一百年歷史,擴張到中三的一整年來學,甚至還要在中四至中六的通識「重溫」,試問會否嫌多了點?

第三,以往「詳今」爭議所帶來的阻力,已導致中史科一直無法復活,而過去好幾代的初中學生,亦因此無奈地錯過了學習中史的機會;來到今趟,難道又再重蹈「議而不決」的香港宿命,繼續牽連下一代的莘莘學子?對於政改,或有人認為有條件去「原地踏步」;但是換作中史教育,相關政治爭議卻已影響到許多新一代,而相關影響是無法追回的。始終,時間不會等人,中史學習機會亦然;現在決定重新將中史列為初中必修課,正好劃出一條死線來,好讓各界務實地凝聚共識。

在此再額外多補充兩點:其實,在昔日的港英時代,香港的中史教育正是「詳古略今」;簡單地在復教中史的前提下恢復舊制,沿用過去的「詳古略今」做法,難道不是最佳的擱置爭議出路?另外,查現時新高中課程的歷史科,便主要講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而少涉二十一世紀即2000年以後的歷史;後者部分,同樣地,其實在通識科的六大單元之一的「全球化」亦會涉獵得到。

說到底,中史教育目的理該只得一個:就是教懂學生中國歷史!甚麼傳揚愛國主義精神,又或傳播反中仇共種子,都是以政治凌駕教育。同一道理,難道在教授西史或世史的時候,又要特別抹黑其他國家、或者特別歌頌其他國家?

來讓教育回歸教育,才是讓中史回歸香港的正確方針。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