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諮詢.博評】六四事件和六七暴動,應該怎樣教?

撰文:方蘅
出版:更新:

教育局就修訂初中中史課程展開諮詢,有人建議「六七暴動」和「六四事件」應列入課綱。筆者認為,二者其實都不適宜在初中講授,但是,如果真的要講,就要在講授時取得一個平衡。

筆者不贊成講授「六七暴動」和「六四事件」是因為兩件事發生的時間都距離現在太近,而且對本港政治有很大影響,容易使中史科有政治化的傾向,令整個科目變質。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取得山的全貌,必須遠觀,同樣,要還原歷史真相,也宜從遠處看,特別是不能摻雜太多情感好惡,一些富爭議性、令人糾葛的歷史事件尤其說不清楚,不適宜在初中階段,學生尚未成熟之時,就讓他們接觸這類題目。

「六七暴動」和「六四事件」二者其實都不適宜在初中講授。(資料圖片)

事實上,人們都認為「六七暴動」和「六四事件」納入課綱是一件相當敏感的事,因為一般都認為對現政權不利。然而,講授這些歷史的目的,不應是鞭撻現政權,而應是擴闊學生的思考面。那麼,如果一定要教這兩段歷史的話,又當如何處理呢?筆者認為,每件事都不是那麼單純,而是錯綜複雜的,正是一個巴掌打不響,必是兩個巴掌都有責任造成響聲。故此,把各方的理都陳述明白,是講授富爭議性歷史事件的應有之道。

好像「六七暴動」,坊間流傳的說法,都把焦點放在當時參與暴動的人的過激行動,例如燒死電台主持、放置炸彈,引起市面動蕩不安。在講授這段史實時,固然要提及這些,但也要讓學生注意出現這場暴動的原因。事件的導火線是新蒲崗一間人造花廠的勞資糾紛,當時資方對待工人極為嚴苛,損壞生產機器的工人不會獲發工資、廠方不允許工人請假等,勞資談判不果,才觸發騷亂。在此,可以介紹一下當時普遍勞工待遇差劣的境況,以及港英高壓的管治手法,這樣就能使學生對當時社會有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而看到左派抗爭行動的底因。這樣,最後的結論或許仍是認為暴動不對,但卻會多從暴動參與者的角度思考問題。

再如「六四事件」,坊間流傳的說法,都把焦點放在學生爭取民主,以及中央政府武力鎮壓。在講授這段史實時,固然要講及學生的良好願望,客觀陳述中央政府清場行動造成的傷亡。但與此同時,也要講述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駐留的時日,學生與中央官員會面時雙方的態度,以及面對這樣的大型運動時,中央會有甚麼顧慮和想法。這樣,即使學生最後仍不贊成武力鎮壓,但也會多從中央的角度看問題,視角就會更加廣闊。

再如「六四事件」,坊間流傳的說法,都把焦點放在學生爭取民主,以及中央政府武力鎮壓。(美聯社)

這樣做並不是要偏幫現政權,而是要取得平衡。就如現在教佔中,也不宜單單說佔中者霸佔街道,破壞社會秩序,而要同時指出警方曾放催淚彈以及佔中者的政治訴求得不到滿足。

歷史事實就擺在那裏,但着重點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正如一座山,遠近高低有不同的景緻,要得出一座山的各種面貌,並不是單單一幅圖可以表達,而可能是好幾幅。要看清歷史事件,也要分多個層面來觀看審視。在向初中學生灌輸歷史知識時,尤其需要如此,特別是對於富爭議性的事件。面對六四事件和六七暴動這類對現政權不利的歷史事件,教師要取得平衡,在坊間的說法之外,也要從現政權的角度作一番論述,不要一面倒。這樣,或可減低使科目變得政治化的傾向。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