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英語.來稿】不想「誤人子弟」 教師努力改善英語口音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知「音」人

在教師英國語文能力評核(一般稱為基準試)數份卷中,「口語」(speaking)一向是較多人「肥佬」的一份,本年初公佈的合格率僅為54.41%。有多次「肥佬」的老師分享說,其中最致命的部份是朗讀。由此可見,學生從學校老師學來的英語發音及口音,也未必是正確。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部言語科學實驗室」最近進行了一項名為「2016-2017 香港小學教師英語語音科學化改良計劃」研究。結果發現,不少小學教師的英語發音因受港式英語影響,有各式發音及口音問題。有資深英文科教師回望自己當年做學生時,也曾有過被老師「誤導」的經歷。她們認為:

不是每位小朋友都有機會上Playgroup,或與外國人直接對話以訓練英語聽說。因此主流學校的教育質素顯得更為重要,不然會誤人子弟。
黃愛雯老師曾往英國進修,但在參加培訓後才發現自己以往有些英文發音和聲調不夠地道。(作者提供)

當年的資優生:只精讀寫而非聽說

黃愛雯當英文科教師已經9年,當年她就讀主流中文小學,出身於一個傳統中國家庭;長輩均不太擅長英語,小時候亦沒有與外國人對話的機會。「小學時以為自己英文不錯,升上英文中學後才發現自己的英文也不是很好。」她開始發奮背誦英文單詞及閱讀英文報紙,但當時的心態仍是以應付公開考試為主。「當年甚少看西方的電影或電視節目,生活中也沒有太多說英語的機會。」因此,她在英文上的進步大多只在讀寫,而非聽說。

中五會考時,當時的老師經常在課堂上播放英語錄音聲帶,又會跟我們預習即將出現在聲帶內的詞匯讀音。然而,實際跟外國人聊天時可能出現的詞匯層出不窮,預習不來。

她回想,那時仍不太敢與外國人溝通。因為學校裡學的都是比較官方的學術型英語,她怕跟外國人溝通時聽不懂比較口語化的英語。

大學時她主修翻譯,但讀寫和聽說的課程內容比例大概僅為7:3。「即使是聽說的部分,更多可能是教你意譯的內容而非讀音。」畢業後不久她成為教師,5年後到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K)進修文學語言學碩士。

英國很大,每區市民的口音都不太一樣;好像有些伯明翰城區的人讀『bus』時會用了『bush』的『u』讀出、把『ice』讀成『oys』、把『study』讀成『stody』等,我因而認識到一些帶有不同口音的讀法。

但她發現該區的口音和字典標的注音不一樣,所以沒有學習,聽懂就算。她曾於中一時學習過英語國際音標,覺得非常有用,可惜正規課程中學習語音的時間太少,後來她要靠自己複習才能記住。

教師的發音也不一定正確

在持續進修下,她陸續發現以往一些中學老師教她的英語讀音有誤。

好像當日有老師將『amazon』的前半部分『ama』讀成和『amazing』的前半部分 /əˈmeɪ/ 一樣。我一度學了這個錯誤讀音;多年後和朋友聊天時發現有問題,加上查字典,才知道正確讀音應為 /ˈæmə/。

去年她參加了言語科學實驗室的英語語音改良訓練研究,是29位参與老師之一。研究人員攝錄了老師英文課堂情況,並對課堂之錄音進行語音分析,然後邀請老師出席講座,指出他們的一些英語語音通病,再為每位老師進行一對一培訓,針對性地指出及糾正每位老師的英語發音及口音問題。

黃愛雯參加培訓後才發現,雖然自己任教英文科多年,又曾到外國進修,但有些發音及口音仍然不夠像道地的英國人。「好像最簡單的 『two』、『three』和『four』,正確應該要把長元音讀得夠長,並於連讀時轉變聲調,跟單獨朗讀每個字的讀法不同。但港人習慣只會連續用相同的高聲調讀出。」

為什麼英文科老師也操港式英語?

研究發現,大部份教師未能清楚朗讀長元音與短元音的長短分別(例如『it』及『eat』、『chip』及『cheap』的分別),導致大部份學生在認知、聆聽以及朗讀層面的測試中未能成功區分長短元音。更甚的是,研究曾經觀察到當學生讀出一般港人都接受的港式發音時(例如將『ruler」的 /r/ 讀成比較像廣東話的 /w/ 加上小部份英式 /r/ 的混合音),經過跟老師反覆朗讀後,卻不知不覺被「糾正」為更錯誤的『luler』)。

香港大學副教授、言語科學實驗室主任吳民華博士解釋,港式英語口音問題大多時候源於廣東話跟英語語音系統的差異,跟本地教師以廣東話作為母語有很密切的關係。大部份本地教師除了上課需要說英語,下課後生活上基本沒有這個需要。

研究又發現,大部份參與研究的英文科老師在入職前後都因各種因素獲豁免考基準試,但在入職前後未有接受足夠或正統的語音(Phonetics)及發音(Pronunciation)訓練。部分老師因計劃申請升職,才有考基準試及改良口音的需要。此外,研究發現不論在英語發音及口語水平的流暢度、用字和文法準確度方面,資歷較深的教師普遍表現比不上年資較淺的。口音科學研究主任及改良培訓導師何瑞清博士嘗試理解,教育局推行9年免費教育初期,對教師的需求激增,資源有限,課程只能集中讀寫,更難對老師的英語聽說能力作出要求。有學員透露,甚至一些原本任教其他科目的教師也要兼教英文科或成為英文教師,不少那一代的老師一直未有接受過相關訓練。

為了下一代 教師更不應「誤人子弟」

另一位同樣參加了語音改良訓練研究的英文科老師劉泳欣也表示,參加該語音改良訓練後才發現自己的一些英語讀音及口音有問題:

如 『classroom』、『handbook』,以前讀第二個音節『room』和『book』時會用高聲調讀出。經訓練後,才學懂要下降聲調。
劉泳欣老師於主流學校任教,認為教師應教導正確的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改變命運。(作者提供)

劉泳欣出身於普通家庭,生活上特別是小時候沒有與外國人接觸的機會,主流教育是她接觸英語的起點。她深明不是每位小朋友都有與外國人練習英語聽說的機會,因此主流學校的英語語音教育變得更為重要,不然會誤人子弟。

全港有近千間主流中小學,估計最少約有4千名英文科教師,跟隨他們學習的莘莘學子更是千千萬萬。

俗語說知識改變命運,但如果老師教了錯誤的知識給小朋友,會影響他們日後的機遇。

她希望能持續在英語發音及口音方面進修,將最好的教予小朋友。

教師的再培訓不應只限於讀寫,也應加強聽說。(作者提供)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