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來稿】不停靠娛樂減壓 只會令爆煲時精神病更嚴重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風起了(輔導學學士畢業,曾於精神復康服務機構任職多年)

地球病了,人類病痛也愈來愈多,我的強積金戶口近年亦因醫藥基金升值而進賬不少,如果投資組合可再細分,我會建議你全數買入精神病患醫藥的項目,瞓身投資,保證你賺個盤滿缽滿。

眾所周知,都市人的精神健康愈來愈差。從事精神病復康工作多年,同事間經常說笑,這行業長做長有,客如輪轉,從來不怕失業。世衛不是早就發出了預警,精神病將會是本世紀人類最大的敵人麼?至 2030 年,抑鬱症更會成為全球的「頭號殺手」。

其實無須專家預測,你我環顧四周就已經發現,精神病患並不罕見:失常漢犯案傷人的新聞,紅星名人對抗焦躁抑鬱的故事,車廂內行為怪異的乘客,親友患情緒或精神病的消息,甚或乎自己,不也受着壓力引發的頭痛胃痛失眠情緒失控等症狀折磨嗎?

慶幸的是,近年社會開始關注精神健康,但到底如何關注,關注什麼,大眾仍然不甚了解。然後商人就會看準時機,搶先告訴你改善精神健康的妙法,大量刺激各下消費的廣告,令人以為美食、旅遊、購物、主題樂園、SPA、香薰、健康食品可以使你減壓忘憂。

本來娛樂並非壞事,消費亦不是罪過,但期望享樂過後可以填補心靈上的缺失,就如喝海水止渴,吃、玩、買、睡過天昏地暗,或者可以像麻醉藥般讓你獲得一刻紓緩,但當藥力散失後,情況可能更趨嚴重。

進步的香港人可能已經發現,單純的消費娛樂已無法滿足精神上的需要,繼而尋求更健康的活動來充實自己,跑步、行山、瑜珈、上藝術課、美容班、烹飪班、參予義務工作、宗教活動等,就成了新一代另類餘閒消遣的選擇,雖然這些都是健康又有益身心的活動,但若果以此作為逃避面對問題的手段,仍然是捉錯用神,弄巧反拙。

都市生活節奏急速,人往往還沒有搞清問題,便急於找答案,其實關注精神健康應該由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開始,嘗試了解自己的情緒,找出源由,加以處理,才能對症下藥。

情緒猶如人內心的指示燈,告訴我們自身正處於什麼樣的狀況,當負面情緒來襲時,無須刻意逃避,也不用急於找朋友找活動,學習解讀其中的信息,例如憤怒、焦慮、失落、哀傷等情緒背後,代表了自己那些渴望和恐懼?愈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便愈能夠找到困境的出口。

把日程表排得密密麻麻,瘋狂地工作運動娛樂,不讓自己有靜下來「胡思亂想」的空間,其實等同將垃圾掃落地氈底,最終情緒崩潰壓力爆煲,罹患精神病便成了無可避免的結局。

拒絕商人為我們開出的處方,拒絕以壓抑和逃避的方法處理問題,分清楚「想要」和「需要」的分別,認清真相,找出自身最根本的問題癥結,才是保持精神健康的不二法門。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