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浸大學生:為什麼只有本地生要修讀普通話?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香港浸會大學四年本科生課程五年級學生

本人現正為香港浸會大學(下稱浸大)四年制本科生課程五年級學生。有沒有找到矛盾的地方?為什麼四年課程要用五年完成?說實話,讀第五年是意料之中,原因是因為三年級時到外國當交流生一個學期,那一個學期上的課不適合本人想取得第二主修的課程內容,浸大未必可以認証相關課程讓我免收學分。於是早早在三年級時便決定修讀多一學期以完成學業。理論上,在五年級上學期完成時,我已經修讀完了畢業所需的學分,通識課程和普通話畢業要求。

對,到重點了。我在五年級上學期未能夠報名已有四分之三考試名額優先分配給新入學學生的普通話豁免試。剩餘三個學年的學生競爭四分之一考豁免試的名額。理所當然地我未能得到考試機會下,唯有轉向修讀學分或無學分課程。最終我選修了無學分課程(COPA,普通話電腦口語水平測試),因為其課程只需口試,無須筆試,考試內容只包括即時對答(說話時間每條約四十秒到約一分三十秒)。事先聲明,語文中心在課程簡介寫明學生須具初級程度方可修讀,當然,小弟自問過去和內地人和台灣人溝通不成問題,應該可以應付初級程度的普通話口語溝通。據我所知,考試說話內容不佔分,只對說話語氣,發音等評分。

結果,畢業要求是在這個考試考取高等乙級,但我只考取中等甲級,只差一級便可如期畢業。現在,整個學期我因爲普通話要求需修讀一個學分課程,內容包括拼音、廣普對譯、說話和聆聽,延期畢業。

作為一個為了畢業修讀普通話的浸大學生我只想說以下幾點:

為什麼只有本地學生需要修讀普通話?無疑,多學一種語言絕對有幫助。但為什麼浸大不要求其他學生都多學一種語言?一般來說,內地生只懂英語和普通話,國際學校生大多都懂英語、廣東話和普通話。但本地學生的中小學課程皆有普通話課,本人也在中小學一共念了九年普通話,難道浸大認為本港的中小學教育的失敗到九年課程比不上你開辦的一個「為了讓學生有以普通話作基本溝通」的一個學期課程?要是你的語文方針是要所有學生皆基備英語、普通話和廣東話基本溝通能力,為什麼不是所有學生都要通過相應語文的能力測試?

為什麼是普通話?按照學多一種語言有益無害的道理,為什麼你不是要求所有同學都修讀中英文以外的一種語言為畢業要求(先不論應否作為畢業要求,我們應從浸大校方是為了同學著想)?而是要本地生修讀普通話?從實用角度來看,無疑中英文是最多人作為第一及第二語言的語文,印地語和葡萄牙語在世上都有數以億計的人能說,能聽。為什麼同學沒有自由選擇?

為什麼課程內容遠遠超出基本溝通所需?本人現正修讀的基礎普通話課程包括拼音、廣普對譯、說話和聆聽。學拼音是不是讓我們可以在遇上一個內地人用普通話口語溝通不來時用微訊打拼音標聲調溝通?他可能也看不懂還會質疑你中國人為什麼用英文而不用中文字,哈。廣普對譯就更可笑。我有一些家人來自廣東和福建,他們的普通話也已經大不同。小時候有時要叫婆婆、奶奶、阿嬤、阿太,我也分不清是一個還是不同的人。不執著在中國廣大的方言系統。日常用語也不會有一個標準:打車還是坐計程車?上館子還是去餐廳吃飯?為什麼我要把每一個說普通話的人都會說的用語強行翻譯成你的指定答案。

或許有人會說是本人普通話能力不佳而未能順利畢業,本人沒有參與過其他的普通話能力測試。只是昨晚跟一位內地生用普通話補習會計兩小時後有感才寫下文章。

無我嘅事我都係返去溫pinyin,預備Shangke。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